近读一些文章和论坛,经常引用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将其中的“天”理解为远离人类意志的某种“存在”——比如“自然规律”呀,某种“效力”呀,某种“功效”呀,某种“因果律”呀等等,我以为有点窄化“天”的含义了。
在此我非常乐意和中肯的向大家介绍贾冬梅和苏立昌的一本书,叫做《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这本书真是太好了,他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借代”这款工具,对古代和现代中国语言中“天”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结果证明“天”的大类含义有十几项,细类含义更多,不象我们有些朋友引用的那么窄小。
在此我不得不强调“概念隐喻”和“概念借代”他是个工具,贾冬梅和苏立昌在书中非常突出他的工具性。有朋友会说“隐喻”呀,“借代”呀等等我们小学就知道,何必这么神神秘秘。不!他是1980年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距今50年都不到。他的提出据称是“革命性的概念”,我真怀疑是否可以称得上“语言学中的《相对论》”――是否有点夸张了。
比如“你别浪费我的时间”、“你给我一点时间考虑考虑”中就存在隐喻,其中的“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他把无形的“时间”比喻为有形的“金钱”那样可以浪费,可以切割。
再比如“航天技术”、“天灾人祸”之类中的“天”就是借代,“航天技术”中的“天”借代宇宙空间,“天灾人祸”中的“天”借代自然界。
可见“隐喻”和“借代”这俩概念我们早就有,甚至“古已有之”,可“概念隐喻”和“概念借代”确实是最新的,只有几十年;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英语中70%的表达是隐喻性的――也即英国人几乎是用“隐喻”在进行思维,贾冬梅和苏立昌认为汉语也差不多,然而我们经验感觉“比喻”、“类比”似乎不会这么高――原因是莱考夫、约翰逊、贾冬梅和苏立昌的研究已超出语言学范畴,而是属于认知论范畴,可见我们的经验不完全足信,因为我们许多经验来自语言本身,他有许多属于表象,没法触及到人类认知的本质。
【网上经常有辩论说:中国人不讲逻辑,总喜欢用“比喻”、“类比”之类思维,现在看来可以闭嘴了,英国人和西方人与中国人一样,也喜欢用“比喻”、“类比”,只不过中国人较多的在字面用“像”、“似”之类系词,他们系词不用这么多,更多的是“概念隐喻”罢了】
是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简直可以称得上语言学中的《相对论》,“概念隐喻”和“概念借代”推出短短几十年,一下催生或激活了十几门学科,比如美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等等。据说有英语老师用“概念隐喻”进行英语授课,结果成绩一下子提高许多。许多朋友喜欢心理学,有研究,但经常被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弄得六神无主,要看几本辅助教材才搞明白,然而借助“概念隐喻”和“概念借代”这款工具,短短几页A4纸就能搞明白。
真的不骗你!甚至我大胆预言;《汉字字典》、《汉语词典》、《辞海》之类工具书,不久将来会重写,将其中的“引伸义”改为“概念隐喻”或“概念借代”,或者“引伸义”、“概念隐喻”或“概念借代”严格区分。一旦如此,我们搞文字工作的人会感觉非常有意义,理解会一下轻松许多,生命会延长好几岁!可能80后有福了,我们赶不上了!
×××××××××××××××××××××××××××××××××××××××
言归正传,古代和现代中国语言中“天”的含义确实非常多义,具体到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天”的含义亦是如此,切莫把他窄化到某种“自然规律”呀,某种“效力”呀,某种“功效”呀,某种“因果律”呀之类等等。
朋友们之所以将老子那句话窄化,也是有道理的,比如把他放在整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中看,“人”与“天”相对,似乎就“人”有意志,“天”没有意志。这看似有道理,可是你把该整句放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中看,“人”与“天”未必“有意志”与“无意志”相对,很多语境下的“人”借代“统治阶级及其意志”,“天”借代“普天之下人及其意志”。最正确的理解该是什么?真的应该感谢贾冬梅和苏立昌两位老师介绍到中国的那款工具。
我们读古代小说,经常有诸葛亮、张良、刘伯温这类神人“仰观天象”记载,鬼谷子仰观天象、掐指一算,对孙、庞二人说“喔唷!你们毕业了,可以下山建功立业了”…,难道他们是天气预报员?不!其中的“天”借代人间“复杂政治现象”。他们的薪酬比天气预报员高许多了。
儒家训条“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中的“天”,确实借代某种神意、神喻、上帝之意等等,明清之际利马窦们来华时,直觉古代儒家中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的“天帝”可能是同一个。
而道家著作和训条中的“天”,含义比儒家复杂多了,既有“自然”的含义,也有“星辰”的含义,也有“时间”的含义,也有“广阔无垠”的,也有“四方”的含义,也有“空间或虚空”的含义,也有“面积大而广”的含义,甚至还有“普天之下人及其意志”、“社会集合意志”的含义……,究竟怎么,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
我的朋友许多是经济学家,他们最近引用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为他们“小政府”与“大政府”辩论站队,可他们真的窄化了其中含义;道家人物谈论社会问题时,其中的“天”往往具有“普天之下人及其意志”或“社会集合意志”的含义,引用老子时不忘引用诸葛亮、张良、刘伯温、鬼谷子这类人物的著作,他们是道家的代表性人物,这样引用就完整了。
八十年代诞生的经济学家们权力大的不得了哦,他们嘴巴中“看不见的手”,其实是他们自己那双手呦!
最后再隆重推介一下这本书,真是太好了,中学生就能读懂。不过也有一个“不足”,这两位不知数学老师还是语文老师,我看他们好像数学老师,这本书好像数学老师写的――书中许多箭头指来指去,你得辨认清楚“源”与“目标”,才不至于搞反箭头方向,好像写给数学爱好者似的!你不得不多看几遍。
注:
这本书中将天用方括号括起来形如〔天〕,代表天的概念,用双引号引起来形如“天”,代表天这个字的符号,我不管,全都用双引号。
【文/道一人,红歌会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