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
第33届学术年会
暨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26次研讨会
成功召开!
为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和阐释,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26次研讨会于2023年5月13日至14日在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与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政治经济学研究》编辑部、《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海派经济学》编辑部协办。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数十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260余名专家学者及本地师生参会。本次论坛设有开幕式、主旨演讲、平行分论坛和闭幕式等环节,与会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海派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开幕式
5月13日上午,大会开幕式隆重召开,开幕式由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展鹏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宝明教授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程恩富教授致开幕词。
朋自四面八方至,共学论道益新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宝明教授在致辞环节对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予以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河南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领域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经济学科作为河南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一贯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创新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此次大会,来自全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们共聚一堂,河南大学必将为学者们搭建起探讨前沿问题、交流学术成果的良好平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开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程恩富教授在致辞中向共同主办这届年会的河南大学及其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了诚挚感谢,并就本学会和本届年会的大会主题、研究内容和创新方向等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系统性总结,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二是要以深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理论为研究指导,在各种思想和实践的比较分析中进行方法、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创新;三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来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创新,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秉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总的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把数学分析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提假设和理论基础结合起来;四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来审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结合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新变化,根本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五是要从扎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质量来培养堪当大任的新学者,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应当宗派化和极端化,而应当促进思想解放、互相借鉴和正常的学术批评,形成合乎学术规范的争鸣局面。最后,程恩富教授谈到了海派经济学派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的当代成果,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者应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政策探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大会主题报告(一)
开幕式结束后,此次大会的主题报告分别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王来喜教授、复旦大学周文教授、上海海事大学董金明教授的主持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河南大学许兴亚教授、南开大学何自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斌教授、浙江大学丁堡骏教授、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教授、延安大学段学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齐昊副教授先后进行了主题发言。
简新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的几个争议问题
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几个关键争议问题展开了阐述。他认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有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市场中也普遍存在着“非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资本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经典资本理论。对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和作用的认识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来看,不能将“资本是生产要素”与“资本是生产关系”割裂开来。简新华教授强调,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资本”的内涵和外延,“社会主义资本”只能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公有制资本,不能包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存在的非公有制资本,否则就不准确,而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的说法则有助于避免歧义。
许兴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若干译文和基本原理的辨析
河南大学许兴亚教授通过剖析著作的德文原意,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若干译文和基本原理进行了辨析。许兴亚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专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是针对全部现实的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来进行“批判”,是一门实证科学。针对“批判”一词的含义,许兴亚教授指出,“批判”既是铁面无私的革命和斗争,也是耐心细致的科学“考察”以及“批判性的分析”。此外,许兴亚教授还廓清了原文中“资产阶级”“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两个绝不会”等概念的含义,对“制度”与“系统”“体系”等词的用法、“土地所有制”与“地产”的用法进行了辨析,澄清了当今学界存在的一些概念误区。
何自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为学术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次实现重大理论突破的绝佳契机,尤其是为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对此,南开大学的何自力教授指出,中国的经济学学术研究必须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牢牢把握好“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起具备人民性、历史性、实践性、民族性和开放性五大理论品质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用创新的经济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余斌: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斌教授从现代化的由来引入,揭示了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旧中国世情国情的深刻剖析,分析了旧中国的现代化注定“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因,并以时间为轴还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从起跑到加速、奋飞的历程。他指出,我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现代化起跑之后,靠本国节约走出了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随后通过改革开放紧紧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起飞契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飞。最后,余斌教授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完成现代化任务方面提供的启示,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
丁堡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史观阐释
浙江大学丁堡骏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史观阐释为主题,围绕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及其深刻含义、深化对唯物史观认识的基本思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三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史观阐释。丁堡骏教授着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表现为走出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建立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粹为基础的现代化,我们用唯物史观深化、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命题解读我们今天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生产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全面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孙蚌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丰富内涵展开分析。孙蚌珠教授分析到,在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只能形式上的“西方化”,不可能实质上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像发达国家靠对外掠夺实现,也没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对外依附性和脆弱性,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因以“资本为中心”而固有的诸多弊端,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郑志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发展战略选择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教授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人口规模和发展态势,阐述了未来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大方向。他认为,我国应从力争人口规模适度缩减、依法做好新时代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合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人口质量和优化人口布局等多个方面着手,为更好地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郑志国教授特别指出,中国老龄人口多是人口规模巨大的“水涨船高”效应,通过人口规模扩张不可能解决人口规模过大所引起的老龄化问题。他认为,我国应进一步推动中小型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并通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稳住农村人口,让农村人民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增收致富,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支撑。
段学慧:马克思关于“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论述及启示
延安大学段学慧教授基于文献分析的方法追溯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论述,依次分析了资本的经济权力及其在经济领域派生的其他权力、资本的政治权力以及资本的文化权利。同时,她从资本社会权力的生成逻辑、资本社会权力的唯物史观逻辑以及资本社会权力的发展趋势等层面对资本社会权力的逻辑展开了深入分析,进而将资本权利的特征概括为资本权力的不平等性、资本权力是一种异化的权力和资本权力的历史性、暂时性。最后,段学慧教授谈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社会权力”论述的几点现实启示,强调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不能动摇”,同时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从宏观到微观,给资本设置“红绿灯”。
齐昊:数字平台企业的利润率之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齐昊副教授通过理论预设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无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看来,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看来,数字平台企业本应能够实现较高的利润率,但现实中却出现了大多数平台盈利能力虚弱的“利润率之谜”。为解释这一矛盾,齐昊副教授聚焦劳动型平台的“利润率之谜”,从生产方式和竞争模式两大层面揭示了大量劳动型平台持续亏损、盈利能力两极分化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型的数字平台企业,不断推动创新模式从商业模式创新到硬核科技创新转变,推动发展模式从在交换环节进行供求匹配向在生产环节实现智能化生产转变。
平行分论坛
5月13日下午,本次会议下设的八大平行分论坛同时进行,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应用经济学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政治经济学的数理分析 ”“海派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创新”等议题于不同的分论坛作了主题发言。八大平行分论坛各有侧重,讨论热烈,发言重点及研讨成果由各论坛代表于5月14日上午向大会进行汇报。
大会主题报告(二)
5月14日上午,本次年会的主论坛继续进行。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李正图研究员和中国政法大学邰丽华教授的先后主持下,上海财经大学丁晓钦教授、四川大学张衔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刘新刚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刘伟教授、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中保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研究员、武汉大学王今朝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吕景春教授、河南大学张兴茂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两大主题,选取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对中西方经济思想展开了深入的比较性分析,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学理性阐发,提出了颇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丁晓钦:坚持与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2021年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学术思想述评
上海财经大学丁晓钦教授分别就2021年“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两位获得者——荷兰的格利姆·卡切迪教授和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丁冰教授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展开了介绍。他认为,卡切迪教授通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试图从阶级决定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丁冰教授则通过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更加彰显,两者的学术贡献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持、创新和发展。此外,丁晓钦教授勉励广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两位教授为榜样,深刻辨明以资本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之间的本质差别,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学科话语体系。
张衔:库兹涅茨倒U曲线是一个自发过程吗?——政府调控对共同富裕的意义
四川大学张衔教授梳理了我国学术界关于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研究与争议,并聚焦于“库兹涅茨倒U曲线是否为自发过程”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张衔教授在对库兹涅茨的原创性文献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到:库兹涅茨是在统计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提出假设的,不仅分析了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也提出并分析了使收入差距缩小的多种因素及政府干预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将库兹涅茨倒U曲线视为一个自然过程并将其模型化并不符合库兹涅茨的本意。他总结到,虽然库兹涅茨的理论观点遭到了学界不同程度的误读,但其对政府干预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强调,对我国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新刚:中国式现代化与以资本为中心现代化经济学基础比较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刘新刚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以资本为中心现代化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比较分析。他指出,以资本为中心现代化从1.0版本发展到2.0版本,其经济学基础几度变化,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克服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交替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向外转嫁矛盾,由此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动荡。刘新刚教授强调,任由资本逻辑的泛滥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问题创新性提出了“资本治理”的理论命题,依靠党组织的有效治理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有难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彻底颠覆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拓展。
刘伟:评凯恩斯《通论》的现代化策论
昆明理工大学刘伟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凯恩斯在《通论》中阐述的工资普遍降低、低利息率、通货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观点展开批判性分析。刘伟教授分析到,凯恩斯从未声称放弃“普遍降低工资”和“实施贸易霸凌”这两大资本剥夺世界的野蛮手段,但是在危机之中,他惧怕矛盾更趋激化,因而选择了持续降低利息率和增加货币数量的政策主张。进一步而言,凯恩斯所主张的投机国家化政策实则是以国家法权力量保障资本利益最大化,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趋势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贫富分化的加剧。
蒋永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这一主题,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他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历经了初步形成和持续发展两个阶段,系统回答了经济发展为谁服务、谁来领导经济工作、新时代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如何开展经济工作等重大问题。他进一步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与发展。
王中保: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拓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中保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需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拓展而向前发展。他首先辨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在现代化公有制经济的科学发展的支撑下,在全体人民共同的科学奋斗下逐渐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王中保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用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指导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一切社会必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市场型计划生产、智能制造工具的生产,大力建设医疗设施,提高保健、医疗水平等政策建议。
江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烟台实践”的启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研究员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特征与中国农村现存的五大问题相结合,指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确保有限的土地和生态容纳大量人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决定了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乡风文化,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打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乡村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依托集体经济经营乡村生态资产,融开发于保护,让全体农民共享生态价值长期持续的增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畅通城乡大循环,为赢得中美斗争打造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王今朝: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武汉大学王今朝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四要素框架,即供给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体系和政府,这个框架与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机制框架有重大的差别。王今朝教授强调,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其中,供给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最基础的作用,所有制结构又是决定供给主体性质的最基本因素。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有比市场经济体制更高的地位和作用。
吕景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自觉与世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天津师范大学的吕景春教授指出生态建设过程同样存在着库滋涅茨倒U曲线,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绝不能仅仅依靠于市场经济的自觉,必须要借助于政府政策的介入与引导,协同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避免我国落入西方现代化范式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建设窠臼。吕景春教授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决立足于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塑造高度的“生态自觉”,推动建设美丽中国以及美丽世界。
张兴茂:习近平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重要论述研究
河南大学张兴茂教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的重要论述。他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并强调要加强对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决定性的反作用”的理解;其次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维度论述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后指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与实践、理论和现实等维度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需要坚持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路径。
闭幕式
主题报告结束后,本次会议的闭幕式在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任东景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郑志国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从理论前沿、研究视域、现实指导价值等层面高度概括了此次会议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与会学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现实经济问题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秘书长肖斌副教授向大会通报了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下辖的中国政治经济学青年智库与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共同策划和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一辑)》一书的出版发行,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该书的基本架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并进一步传达了编写组下一阶段的编写计划,充分彰显了编写组致力于以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培养教育工作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方时姣教授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致下届年会邀请词,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相约江城共赴盛会。
总结
本次年会历时一天半,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齐聚会议现场,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这一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数理分析、海派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创新等多个主题,展开了极具学理性、思辨性和创新性的精彩汇报。与会学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既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批判性吸收其他经济学派的有益观点和前沿分析工具,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和创新边界;又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高度结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次年会在细化组织形式、拓宽研讨模式、促进学科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为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得与会学者在交流研讨和观点交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中国化、走在最前沿、赢得新发展。学者们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绝佳契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学界应坚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此基础上辩证吸收西方经济思想中的理论观点和分析工具,敢于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前沿理论和难点问题,进一步用新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逻辑、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在此过程中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理光芒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