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木,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9 定价:98元(上、下册)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研究内容是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特征及其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彼此作用可达到的极限和底线。在前两项研究基础上,描述出中国未来崛起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本书将分三卷本完成。本卷从俄罗斯写到印度和印度洋,约百万字。内容分三个方面:(1)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沙俄帝国和苏联的兴亡经验及其中反映出来的俄罗斯介入,尤其是强力介入世界事务力量的极限与底线。在篇幅分配上,这部分是全书的重心。(2)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此间的大国博弈规律。(3)提出国家崛起的非线性规律,认为世界性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笔者还就北极解冻的气候变化提出预警,认为:这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原有的无“北顾之忧”的国防结构——这与曾为中国安全提供绝对保障的东海在被拥有蒸汽动力和远航技术的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国安全“后院起火”及中国海军由此出现的情形非常相似。鉴于俄罗斯人口增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北方边境的过于漫长,这种新产生安全压力对未来俄罗斯来说将是难以承受的,但这同时又对于中俄战略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简介:
张文木,1957年生于陕西,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锻炼。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2010年版)。
目录
自序:中国需要经营和治理世界的经验
第一章 俄罗斯国家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及国家张力的底线和极限
第一节、俄罗斯国家地缘政治特征及其利益诉求
第二节、俄罗斯原本是一个很小并遭受东方草原民族深重压迫的民族
第三节、以蒙古人为师,走罗马式扩张道路
第四节、面向海洋的俄罗斯国家外交战略:底线和极限——沙俄时期
一、三百年征战,俄国人来到了海边
(一)俄国人初试锋芒,打开进入里海和白令海的关键通道
(二)面向海洋:“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二、近东、中东、远东:俄罗斯入海战略及其力量极限
(一)触礁克里米亚:俄国南进地中海力量极限显现巴尔干
(二)折冲中亚,印度洋仍是俄罗斯忽近忽远的梦
(三)马克思揭示出英国经营中亚策略“秘方”
(四)中国是平衡大国竞争的有效的战略力量
(五)中东南进无望,俄国人调头长驱直入远东
(六) 东北亚是英国霸权力所不及的地区
(七) 英国退出东北亚,日本迅速填补战略真空
(八) 日本崛起,俄国从阿穆尔河加速向辽东半岛推移
(九) 西伯利亚铁路:搅动未来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大杠杆
三、 尼古拉二世:“俄国确实需要一个终年免于冰冻的港口。这个港口必须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而且一定要由一条陆地把和我们现在的领土切实连接在一起。”
四、为了抗日,中国首次与俄国结盟并将俄力量引入辽东半岛
五、背信弃义,俄中战略同盟破裂
六、得寸进尺,俄日较量在朝鲜半岛已近摊牌
七、以长江划界:俄国与英国联手图谋北南肢解中国
八、独占东三省,俄国国力支撑不起的战略目标
(一)尼古拉二世告诉母亲:“喜讯刚刚传来,我们的军队占领了沈阳”
(二)强占东三省,俄国外交四面楚歌
(三)泡沫经济已支撑不起俄国远东战略
九、老臣谋国:20世纪俄国远东外交路线大反思
(一)远东外交政策大辩论
(二)大反思:俄罗斯战略边界究竟在哪里
十、“陛下,不坚决打击是不能挥着拳头的”
(一)促成沙皇痛下占领“满洲”决心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二)空谈误国
十一、1905:国难从突破国家张力极限开始——俄国远东失败的总结
(一)别佐布拉佐夫其人及其评价
(二) “新方针”:维特搬起的远东巨石砸在尼古拉二世的脚上
(三)1905:国难从突破国家张力极限开始
(四)从阿拉斯加退却到辽东惨败,俄罗斯战略底线大幅收缩
十二、帝国的解体
(一)首鼠两端,俄国从远东返回巴尔干
(二)向巴尔干作最后的冲刺
(三)帝国的解体,从波罗的海东岸开始
十三、结论与启示
第五节、面向海洋的俄罗斯国家外交战略:底线和极限——苏联时期
一、 毁灭与新生
二、协约国武装干涉:俄罗斯捍卫国家安全底线能力的终极考验
(一)列宁:“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
(二)国家安全底线大幅后退:贝加尔湖以东建立“远东共和国”
三、退一步,进两步:苏联国力在“自力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一)自卫战争中结成国家联邦:苏联建立。俄罗斯帝国的基础版图初步恢复
(二)退一步,进两步:苏联国力在“自力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四、苏联迅猛崛起的经验总结(1917-1938)
(一)人民支持是苏维埃政权迅速得到巩固的根本原因
(二)国家张力极限取决于人民支持的极限
(三)道路问题,至关重要
五、把握和利用战略机遇:俄罗斯民族在西方的打压中再次崛起
(一)压力与机遇:苏联建国初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英法的挤压中,苏联沉着应对,寻找和利用战略机遇
(三) 德、日、意向英、法、美发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四)1939年苏联外交评价
六、苏联联手美国挤压英法,一跃成为世界新霸主。苏联帝国建立
(一)德国利诱苏联加入三国的轴心企图失败,即施行“巴巴洛萨计划”
(二)
(三)苏联从战时中立走向与美英结盟
(四)为战后称霸世界,苏美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内部结成反英暗盟
(五)德黑兰:欧洲被苏美一分为二,旧欧洲“泰坦尼克”由此开始沉没
(六)“百分比协议”:德黑兰会议后,丘吉尔为控制地中海作“绝望的尝试”
(七)雅尔塔会上罗斯福和斯大林联袂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
七、朝鲜战争:苏联帝国的基础在边缘地带开始松动
(一)斯大林:“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让它现在就打,而不要过几年以后。”
(二)1951年6月金日成抵达北京,与中共中央商定后“正式决定采取在准备长期坚持战争的同时争取和谈结束战争的新的战略方针”,斯大林说:“现在停战是件好事。”
(三)莫洛托夫:“我们已无需这场战争,是朝鲜人强加给我们的。”
(四)基辛格:“韩战的最大输家是苏联。”
(五)1953:苏联帝国的基础在边缘地带出现持续松动
八、失去哲学的代价——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及其解体
(一)斯大林之后,苏联国家战略能力进入无哲学状态
(二)“欲学鲲鹏无大翼”:赫鲁晓夫的无哲学外交使苏联颜面扫尽
(三)勃列日涅夫步尼古拉二世激进后尘,全面突破苏联国力极限:在与美国全球角逐的同时,又对中国实施满负荷高压,苏联由此败局注定
(四)天鹅的绝唱:戈尔巴乔夫重蹈赫鲁晓夫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危机从边缘迅速冲向中心,苏联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第六节 俄罗斯国家兴衰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及其分布规律
二、 俄罗斯的扩张极限伸展规律
三、俄罗斯国家的绝对目标及其悖论
四、俄罗斯兴衰的地缘政治路线图
五、 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 印度地缘安全环境与国家发展潜力
第一节 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尼赫鲁: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二、尼赫鲁对印度前途“两极”判断的地缘政治视角
三、“麦金德悖论”及其对印度国家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
一、从中心到外围:印度国家发展近代中断及其原因
二、印度独立:先天不足的政治革命
三、土地改革:国家发展奠基中的“豆腐渣”工程
四、印度工业与民族市场日益脱节及其后果
五、原小则鲜:竭泽而渔的国家财政
六、外资外贸:印度国家利润外向逆循环的重要通道
七、印度IT:依附于国际资本中心的外围产业
八、分析方法、理论归纳与评估结论
第三章 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
第一节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美国金融动荡和世界新格局
第二节 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
第三节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拓展及其世界意义
一、世界基本矛盾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逻辑前提
二、从生存到发展:中国国家安全观新拓展
三、中国国家安全观与世界治理模式的转变
余论一 当代中国军人战略视野断想
余论二 大历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精髓
余论三 重大历史机遇正摆在中国面前
——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
中国需要经营和治理世界的经验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1]自序
张文木
书每读每新,每写每新。当这部三卷本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快结稿时,自己才意识到这已经完成的前两卷即上、中两卷是为下卷的写作先做的一番世界政治的“资治通鉴”的工作。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未来的中国确实需要这样一部总结曾在全球政治中起过主导作用的国家经营和治理世界[2]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未来安全战略的著作。中国60多年的发展已使其政治和经济在相当规模上卷入了世界,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经营和治理世界的问题。[3]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转变,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4]。
经营和治理世界,尤其是经营和治理已为工业革命改变并为市场联为一体的世界,是需要区别于中国昔日曾居于主导地位的农业全球化[5]时代的经验,而在这方面恰恰是中国人比较欠缺而西方人比较擅长的。中国在中世纪曾是世界性的大国,但那时中国人治理世界的经验只是区域性的。真正将民族的生活带入全球性联系的是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将欧洲人送上世界政治舞台,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由此开辟了人类历史上以资本为中心的工业全球化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将相互封闭的区域民族经济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与此相应,英国人也就当仁不让地扮演起世界政治主导者的角色,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相应的世界经营和治理模式,即世界殖民模式。这种模式一登上世界舞台就被异化为直接军事占领、掠夺并对殖民地人民进行奴役的帝国主义模式。它以黑格尔称之为“恶动力”[6]即残酷和赤裸裸掠夺的方式推进了人类的进步。这种模式从英国工业革命后保持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并最终为战后的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所吞没,但它毕竟为人类开辟了相互联系为一体的历史。关于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取代英国之后的是美国-苏联模式。美国人曾与苏联人联袂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欧洲危机,启动了世界范围的“民族自决”运动并由此瓦解了大英帝国。此后世界开始进入由美国和苏联共同主导的新的世界治理模式——这与19世纪初英国和沙皇俄国联袂击败拿破仑帝国后共同主导世界的历史进程在形式上非常相似。我们确实不能割断苏联的历史与全球化进程的联系,它曾通过制约资本世界的片面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时期,美苏两种模式通过相互制衡而相互补充——苏联方面强调以公平带动效率,美国方面则强调以效率带动公平——成为战后世界治理的主导力量。苏联解体后,世界治理失去公平力量的制衡,美国独步天下。在这一时期,“全球化”就成了“美国化”的婉转表述;与此同时产生的新问题是:美国模式因失去制衡而显其片面性,并因此更加脆弱。
客观地说,较之英国模式,美国模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当然也少不了苏联在其中的贡献——更大的进步,它表现在对民族自决权至少保持形式上的尊重;它摒弃了对殖民地直接掠夺,而采用一种间接的经济政治渗透的方式来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由于这种模式具有的进步性,还由于美国政治家们善于学习、汲取并改造了英国人治理世界的经验,美国从英国、继而苏联那里接过世界治理的主导权后,便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将人类文明从大机器工业化时代迅速带入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
但是,美国模式与英国模式一样,还是一种资本权力优先于人的权利、资本高于人本、效率高于公平的模式,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扩大和深化了英国模式造成的世界经济的畸形发展,及由此产生的殖民地和宗主国、继而南方世界与北方世界的严重分裂和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9·11事件”就是在新世纪初擂响的美国治理世界模式的暮鼓。
1857年马克思在《印度起义》一文中指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某种类似报应的东西,按照历史上报应的规律,制造报应的工具的,并不是被压迫者,而是压迫者本身。”[7]“9·11事件”及随后美国开展的“反恐战争”使世界越反越恐的结果,说明了美国这种建立在剥夺南方国家基础上的世界治理模式,已不能在新世纪带领人类走出资本主义“因发展而不能发展”的困境。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8],今天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曾用于摧毁大英帝国的“民族自决权”武器,在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后也对准了美国人自己——美国模式脱离苏联模式的制衡不满10年便遇到了“9·11事件”,而美国与苏联辩证共治世界的时间却有半个世纪。
美国的片面的世界治理模式带来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9·11事件”后,人类再次燃起其少年时曾有过的“文艺复兴”激情,开始“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们将目光从西方移向东方,从“希腊文明”移向“中华文明”,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有益的思想。而东方,尤其是东方中国在这仅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创造的巨大成就,又进一步增强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无疑对矫正目前世界治理模式的片面性将产生极为有益的作用。[9]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0]今天的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function () {
$("#js_newstext img").Resize({
box: "#js_newstext"
});
$("#js_newstext embed").Resize({
box: "#js_newstext"
});
});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