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是我不知道在什么机缘巧合下得到的一本书,落在书架上至少也有六七年了,在读此书之前,史铁生在我心里也始终只是那个写出了《秋天的怀念》的作家,只是如今读来流下的眼泪要比儿时更五味陈杂一些。人是苦难命运的承受者,恰如西方神话里一遍又一遍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想,史铁生大概是最懂西西弗斯的人。
史铁生是在大好年华瘫痪了双腿的,后来又患上了百般磨人的尿毒症,因此当他找到生命的新出路并以此声震文坛时,他也有了难以摘下的标签“残疾人作家”。我是异常不喜欢这个标签的,毕竟没有哪个人称呼霍金为“残疾人科学家”。残疾固然是史铁生的生理特点,但这样的标签除了想唤起人们的特殊关注和同情外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史铁生是一个从自身生命体悟出发写作的作家,但他却不是专为残疾人群体写作,每个对生命有所关切的人都可以从他的作品受益,他也的确从写作中获得了救赎。
写在封面的句子是:“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是苦难和敌人,爱情是希望和武器,两者形成一组有力的对抗,人生就是在这对抗之中鲜活着、悲壮着。贯穿本书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个体如何面对受苦的人生?正如突如其来的残疾加诸作家时他的心灵会产生的强烈震荡,无端的苦太容易将人甩出生命运行的正常轨道,要么换来就此堕落的人生,要么生命在麻木的状态下默默忍受着、无为着。然而,有一种永恒的力量是变动不居的,它是沧海桑田、日换星移,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世间种种馈赠来自于它,种种严酷的困阻亦出自他手。面对这“庞大”,他认为“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这智慧便是,相信皈依不在终点,而在路上。相信希望,哪怕前路一片空旷,因为你会受惠于涉渡苦难时有希望陪伴的时刻。在这些遍布思辨的文字中,读到了一个绝不妥协、绝不将就的灵魂,他当真是用智慧领着苦难前行的作家。
对于“残疾”这一伴随着他三分之二生命的“职业”,史铁生也有清醒的认知。在它看来,许多残疾人与其说是被肉体的残疾打败,不如说是被肉体残疾带来的心理偏激打败。时常惦念着命运的不公或是对健全人充满敌意都是心灵的禁闭和隔离,终致自我囚禁和自我戕害。反观我们自身,对残疾人的关爱也远远没有达到平等诉求的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残疾”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概念,因为有所缺失,而引来自卑、怨恨,招致更大的不幸,这是所有人都该警惕的顽疾。
在作家躬身于其间的写作领域,史铁生有自己的坚持。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学、艺术有习惯表达“白昼”,回避“黑夜”的习惯,常常有成为生活的侍从或帮腔的嫌疑,而文学、艺术自有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品格,“从任何流畅的秩序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是文学、艺术的使命,好的文学、艺术是让人体会到不甘就范的心情,飞扬的激情,渴望创造奇迹的心迹,看到僵死的实际中处处蕴藏着希望。
我想我也只是抓住了一些语词,对于史铁生充沛而丰盈的灵魂我只模糊地感知到了一二,真正将写作和生命合二为一的史铁生相信:“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对于一个正面临着广阔社会的读者来说,遇见史铁生也是一件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