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读书

张文木: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2012-01-23 17:27:40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张文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张文木

 

 

 

内容提要人的思想及其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学风也就随之堕落,接踵而至的就是国家的衰落,而有生命力的思想崛起又往往是以物质社会的衰败为代价的。研究表明,公元一千年前后,欧洲经济处于最低点,而中国宋朝经济已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其哲学成就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离实际却是渐行渐远,唯心主义成了意识形态的主流,空议之风大盛,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的衰落。为了“补天”,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全书因事命篇,直面矛盾,以周天子导致国家分裂、诸候雄起的政策失误开篇,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一个故事一滩血,没有口号,绝无大话,更无空话。它犹如暗夜里闪电,晴空中惊雷,与当时那严重脱离实际、空论普世理学的学风形成强烈的对比。尽管《资治通鉴》没有警醒沉缅于诗词书画中的宋代朝政,甚至没有警醒做秀成瘾的明代朝政,但它警醒并挽救了中华民族。明亡后,中国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案头首选多为《资治通鉴》。其中那经世致用、不尚空谈、实事求是的学风,为后来中国那“一天等于二十年” 的迅猛崛起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作者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邮编:100191

关键词资治通鉴;实事求是;学风;国运

 

说明:本文是为拙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第二版所作的序言,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一期。原题为《沧海桑田,往事并不如风》。

 

 

我在2010年底出版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一书中卷的自序中,曾说我写前两卷即上、中两卷是在为中国未来经营和治理世界提前做的“资治通鉴”准备[1]。这里我想就《资治通鉴》再多说两句,因为它关乎学风,而学风则关乎国运。

《资治通鉴》出现于北宋(公元9601127)不是偶然的。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研究表明“西欧收入在公元1000年左右处于最低点。其水平显著低于其在公元1世纪时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亚、西亚的其他地区的水平”;麦迪森同时也认为“11世纪是西欧经济开始上升的转折点[2]。这就是说,中国宋朝经济已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同时也处于世界历史政治转换即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新起点。司马光(公元10191086)和他的《资治通鉴》就诞生在这个世界文明新旧转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3]的节点上。

遗憾的是,在这个节点上,代表新文明方向的并不是司马光,而是比他晚出生128年的意大利学者但丁[4]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5]同是站在历史大转折的节点上,但丁在开辟着世界的未来,司马光则在挽回世界的过去。尽管如此,司马光还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黑格尔的作用相似,黑格尔用维护德皇国家体制的保守形式,在形而上学笼罩的欧洲意识形态中,为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保存了辩证法的思想火种,它最终催生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他们的学说为世界文明迎来了社会主义前途。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本意在于“补天”,但其中那字字血、声声泪的内容体现出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则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国家多崛起于贫寒,衰败于恬嬉。宋朝世风侈靡,国富而兵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主要是它那脱离实际的浮华学风。

宋代哲学成就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离实际却是渐行渐远,唯心主义成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北宋(9601127)末期周敦颐(10171073)及其学生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将“太极”之说推高至普世“天理”,认为理先于事,“天下只有一理”[6]。这时的“理”,类似今天一些人讲的所谓高于具体国情的“普世价值”。这导致宋代政学两界空论风盛:为事者“不事其本,而先举其末”[7],为政者则“好同而恶异,疾成而喜败”[8]。人取仕途功名的路径与实际经验严重脱节,这使国家许多官员的政治见识多流于“纸上空谈耳”[9]。苏辙(10391112)曾向皇帝痛陈:“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为士者日多,然而天下益以不治。举今世所谓居家不事生产,仰不养父母,俯不恤妻子,浮游四方,侵扰州县,造作诽谤者,农工商贾不与也。祖宗之世,士之多少,其比于今不能一二也。然其削平僭乱,创制立法,功业卓然见于后世,今世之士,不敢望其万一也。”[10]这种现实与盛唐时那“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1]的情势形成鲜明反差,而与目前中国大学生蜂拥直考国家公务员的情势及其后果却十分相似。

人的思想及其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学风也就随之堕落,接踵而至的就是国家的衰落。与苏辙同代的司马光也感受到空谈普世价值(即所谓“天理”)给国家带来的危险。他虽身系朝政,却仍无力回天,无奈只有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寄托于笔下。在司马光笔下的《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的历史事件,其目的是“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12]全书因事命篇,直面矛盾,以周天子导致国家分裂、诸候雄起的政策失误开篇 $(function () { $("#js_newstext img").Resize({ box: "#js_newstext" }); $("#js_newstext embed").Resize({ box: "#js_newstext" }); });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