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闲来无事,和一众好友将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翻出来看了看。该影片的历程也算是波折了,一经上映好评如潮,后又被批为“毒草”,一直到十年前几位政协委员为该影片翻案,《武训传》才得以“沉冤昭雪”。时至今日,翻阅各大平台的评论,对《武训传》的争论仍未平息,只是为其“叫屈”之声愈加响亮了。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提出,从该影片中“看到了当时百姓最为真实、淳朴的一面”,“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并表示“此片被禁,纯属荒唐”。对《武训传》的各种影评汗牛充栋,大多集中于对武训个人及行为的讨论,但依本人拙见,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是该阶级的典型人物,都有详细讨论之必要。
上篇
封建官僚狠心肠,心慈地主义解囊
不得不说,导演孙瑜为这部电影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从对正反派人物的外形塑造中就让人感受到鲜明的立场倾向。其中的头号反派——张举人,留着两撇小胡子,在出场时腆着肚腩从马车上被一众人拥簇着下来,无意间看到了正拼命搬重物的武训,商量好工钱之后就将其留了下来。
自此,武训人生中每一次灾难都或多或少都与这位举人老爷有关。此人克扣武七(即武训)三年的工钱,被武七指控后恼羞成怒命恶奴将武七打得半死不活;妻妾成群又觊觎女佣小桃美色,见小桃不从又将其发卖;见周大为了武七奋起反抗,他却瑟缩不前,可见其外强中干,如同“纸老虎”一般;与地保高春山狼狈为奸,褫夺武七积攒了十年的血汗钱;而后又趋炎附势,厚着脸皮意图攀附“沐浴皇恩”的武七。可以说,张举人“集封建五毒于一身”,是封建社会的“完美”代言人。
如果说张举人那副地主老财的嘴脸代表着纯粹的“恶”,那么影片中的郭芬、娄进士等人则代表了封建上层的为数不多的“善”,只可惜这样的“善”也不过是一种来自上层傲慢的施舍。在武七行乞卖艺三十年后,终于攒够了办义学的钱,便开始了下一步动作——找老师。可谁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呢?武七只得长跪不起,苦苦哀求,求着这些知识分子、官老爷给穷苦孩子们教书。于是,这些“有良知”的老爷们被武七感动了,围坐在一起商讨如何办义学,并一口一个“武七先生”地称呼着武七。
当张举人在会场上提出反对意见时,我们的郭芬“大善人”义愤填膺地站了起来,驳斥张举人对武七的污蔑:“像武七这样大公无私、悲天悯人的疯子骗子傻子,恐怕我们这世上还嫌太少呢……”并抛出“民为邦本”这四个字,出言讥讽张举人的锦衣玉食都是从庄稼人身上刮来的。这话说得好像郭大善人不从庄稼人身上刮油水似的。为做表率,郭芬大手一挥将自己的一块地捐出来当校址。一时间在场的众位读书人纷纷慷慨解囊,用行动支持武七的义举。这一下就让郭芬等人站在了这部影片道德的制高点上了。相信不少观众听到这话时大为触动,同时也包括武七本人——这是位有良心的大人啊!
这样的人真的是“善”么?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么?这仅仅是一场为穷苦大众们精心编织的一场梦幻骗局罢了,本质上不过是统治者们对民众奴性化的重要一环。在压迫者内部,需要张举人之流对被压迫者施以棍棒压制,同时也需要郭芬之流对被压迫者散发“人文关怀”,由此使得民众对整个社会仍抱有美好的幻想,消解被压迫者的斗争性。甚至一众人最后同意办义学的原因也是因为穷人们念了书能够更好地维护封建上层建筑,用三纲五常稳固地主老爷们的统治,让这天下能始终紧紧攥在他们手中!庄稼人念书的权力不仅需要上位者施舍,甚至念的什么书也全是由统治者们所制定的。这才是电影中所说的“一文一武”。
这些由善良地主们释放的致幻剂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也是最有用的,从武七因郭芬的仗义执言而洒下的热泪和孙导对郭芬的形象塑造上(郭芬在影片中面容隽秀,说话字正腔圆,俨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与其他尖嘴猴腮、獐头鼠目的官员们形成强烈对比)就可见一斑。试问这样的“大善人”能有几个?他们向庄稼人收租时又可曾手软过?不过是让农民们能少挨一顿打,少受一顿饿罢了!
导演孙瑜在被批评后倍感委屈,于是在自己的自白书中喊冤:“我们《武训传》摄制组所有的同志是多么地希望我们所付出的一点辛勤劳动,能够反映旧时代的劳苦大众在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灾难和反抗,并以这一电影激励今天的广大观众为人民的利益而艰苦斗争、革命到底的决心和行动啊!”这种流氓逻辑的内核就是“虽然我们的电影倾向是改良主义的,但是我们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呀!”在这部影片中,通篇都充斥着孙瑜导演“将自己的作品当做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口口声声为了人民大众,实则只是为了装饰其作品,“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
最可笑的是我们的“马列主义者们”时至今日竟仍将这部改良主义倾向的电影视为感天动地之作,认为这“不失为一部具有强烈刺激性和教育作用的影片”。他们自称是历史唯物论坚定的实践者,但却始终没能真正掌握两大分析方法,导致有不少人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可悲可恨!
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背后仍然透着封建社会的腐烂臭味——民众受教育的权利是要靠统治者们大发善心施舍才能得到实现。而且这样的“善心”也不是绝对无条件的。从影片中慈禧太后起先对武七嗤之以鼻,到后来转为赐下黄马褂就能看出,这仅仅是一种安抚民众的柔性手段。不然,真当这些官老爷们能设身处地的为民众着想吗?那么民众在读书识字后,就能不再受欺负了吗?民众所遭受的苦难不仅仅是由封建地主带来的,甚至还有来自内部的“冷枪暗箭”。
武训一角明显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与悲哀。而在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我们还在鼓励武训的出现,社会希望人人都做武训。可问题是,货真价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真的需要“圣人”武训吗?
“当凶恶的地主阶级将底层民众扒下一层皮后,农民领到了那点微薄的血汗钱。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甘愿充当地主老爷们的走狗的丫鬟奴才们又扑了上去,恨不得将庄稼人身上最后一点骨血吮吸干净。”
下篇
丫鬟小厮甘作伥,穷苦农民怨难鸣
《武训传》中描绘的几个底层人物的特点十分鲜明,这几个人物也是封建社会中整个被压迫者内部不同类型人群的典型缩影。
1.为虎作伥、甘当统治者鹰犬的“狗腿子”
这类人本也是属于被压迫者行列的。在封建时期丫鬟小厮完全同商品一样,可买卖可定生死。奴才们一旦被买下,就得一辈子伺候自己的主子,他们的自由权受到上位者绝对的约制。统治者刻意分化劳动群众内部,培养出一批“奴才贵族”,或是用银钱打赏,或是安排其干些相对轻松的活儿。于是这群人如同哈巴狗一般向上层统治者讨乖卖俏,虽同为下人,却敢欺压其他穷苦大众。
影片中四奶奶的贴身丫鬟坠儿,打扮得比其他人都光鲜亮丽。穿金戴银的坠儿状若主人一般地指使另一位女佣小桃干活,在被小桃呛声并挨了一巴掌后立马跑去向主子告状,看到四奶奶疯狂鞭打小桃时,她露出了快意的笑容;张府的大管家赵熊,类似“阎王殿小鬼”一般的人物。他几乎与张举人如影随形,因此在自己主子跟前很得脸,人人敬一声“赵二爷”。赵二爷如同恶霸一样欺压着穷人,临了还要啐一口:“这些个种地的穷鬼,真是难惹!”;地保高春山身边的小厮刘四,在高春山意图将武七寄存的钱私吞而绞尽脑汁时,主动“建言献策”,自告奋勇要将高春山写给武七的字据偷走,在武七上门对质时保持缄默。
这类人应当是封建社会下层中最消极、最腐化的部分。他们不仅将身上的枷锁视为勋章珠翠,而且甘愿充当地主阶级的恶犬,对着农民们狂吠不止。
2.心怀不忍,又只能选择明哲保身的“聪明人”。
这类人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被压迫的地位和事实,但他们的态度却是消极悲观的。他们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为自己“命不好”、“天生是给人欺负的”,可能从前也抗争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逆来顺受”。虽生活困顿但始终保持着对周边人的深切同情,甚至会尽力施以援手。电影中的代表人物即张府的老佣人钱妈,剧中的“老好人”。因伺候的年月较长,在下人中颇有威望。但钱妈不像坠儿一般狗仗人势,她待人和气,会为受罚的武七求情,并在陈二嫂因欠下高利贷而走投无路时悄悄赠予她一些银两。可也仅限于此了,再多的,他们便不肯了。赌馆老板娘翠兰,她亲眼目睹了高春山与刘四密谋如何私吞武七的血汗钱的全过程。但是在武七面对高春山的无赖行径而备受打击之时,翠兰却选择了三缄其口。这类人的斗争意识尚未觉醒,但却仍是需要争取的力量之一。需要打一针“强心剂”将他们唤醒,使其丢掉顾虑,积极斗争。
3.深感社会黑暗,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的“斗争者”
影片中的小桃、周大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反抗方式。首先是小桃。她深知自己是被张举人诓骗才进了张府做佣人,并认为这是她一切苦难的根源,坚信父母终有一天会救她于水火。小桃是坚毅的,即使面对地主的鞭子也不曾屈服;(只可惜孙导又一次巧妙地掩盖了矛盾的根源所在,借小桃的口讲出:“你欺负庄稼人不识字,骗了咱!”再一次向观众强调了“穷人不识字就会受欺负”的观点。)小桃是敢爱敢恨的,她会帮助和怜惜身边的苦命人,也会毫不犹豫地狠狠甩给走狗坠儿和曹屠夫一巴掌;小桃也是悲壮的,她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她的命运被张举人捏在手中。她以死来抗争,用自己最惨烈的方式冲着这个社会发出绝望的呐喊:“大不了死给他看!”。
而周大则选择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斗争方式——“起兵造反”。从影片中能看出,周大极度憎恶上层统治者,他曾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参与者。当得知张举人做假账欺骗武七,还将其吊起来毒打时,周大再一次爆发了,冲进去打倒了恶奴救出了武七并对张举人厉声呵道:“别把我们穷人逼的太急了!”。周大在死牢里重新组织起了一批原太平军的成员,杀了出去。他找到武七,想说服他一起做响马,并喊出最朴素却又振聋发聩的宣言:“我们要杀!杀尽这些狗官、恶霸!”周大重新拿起了武器,再一次开启了如同史诗般的英勇斗争,并在自己往后几十年中从未停下反抗的脚步,也不曾向统治者妥协。
周大并不盲目,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年响马生涯存在的问题——“可惜我们没有一个好头子,好好的带着我们干。”,即没有成熟的革命纲领和杰出的革命领袖。诚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成熟的革命土壤和科学的革命理论,自在状态下的农民运动的确无法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目标。但周大仍旧是值得赞扬的,他无疑是最忠于自己的阶级立场的,他意识到洪秀全刚荣登大宝便背叛了穷人,于是毅然出走选择单干,哪怕前路漫漫,他还是要“干下去”,始终坚信“总有一天,这个江山会是我们穷人的!”。可在孙导眼中的周大呢?仅仅是一群“只会烧、杀、除霸、报仇,没有把广大的群众组织起来。”的无知流氓。一句话就将农民的壮烈的自发运动贬低为狭隘的“报复行动”,这其中仍透着小资产阶级的傲慢,极力歌颂着自己的“阳春白雪”,视农民群众为“下里巴人”。
4.自以为踏上光明大道,实则奴性入髓的“臆想家”
从过去到现在,对于主角武训的讨论是最丰富的的,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即《武训传》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为了歌颂“武训舍己为人、艰苦奋斗到底的伟大精神”而作的。在大规模批判武训之前,社会各界对武训的光辉事迹也一直是赞誉之声。例如郭沫若就曾盛赞道:“在吸吮着万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面,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电影中的武训始终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的小人物,兴许是为了宣扬武训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所以导演巧妙地加上了“不倒翁”这一条线索。“咱们就是不倒翁,扳不倒的不倒翁”。这“不倒翁精神”体现在何处?体现在武训面对地主们一次次给予他重拳时晃晃悠悠又站起来,等着下一记重捶?导演安排的正向道具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不倒翁恰恰反映出武训身上根深蒂固的、刻入骨髓的奴性。张举人克扣武训三年的工钱并将其吊起来毒打,武训不反抗,只说:“做人要凭良心!”;地保高春山将字据偷走后昧下武训的血汗钱,武训还是不反抗,仍说:“各人凭着各人的良心!”。富有战斗性的人民群众是可不是没长手没长脚,不管被如何盘剥都默不作声,只会摇摇晃晃又站起来的“不倒翁”!人民是最富力量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手拿武器英勇反抗的真正英雄!
武训自以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透析了穷人受欺负的根源,“穷人要是能识字,就不会受人欺负”。和现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竟如出一辙。在武训看来,地主老爷的压迫从来不是政治经济的统治,而是其对知识的垄断,利用知识诓骗庄稼人。换句话说,地主老爷可恶在“欺骗”而非“压迫”,只要穷人都“念了书”,便不会受骗,便能不再受地主的压迫了。武训是天真的,他从未想过穷人也能翻身做主人,他想的仅仅是穷人不会因不识字而被迫卖儿卖女、穷人不会因不识字而被地主克扣工钱。武训从头到尾幻想的就是识文断字能让穷人在地主的统治下,过得比现在好一些,仅此而已。
武训凭借着“不倒翁精神”,用他真诚又轻贱的膝盖和响头终于换来了统治者的怜悯,穷孩子们终于能读书了。可读的是什么书呢?依旧是“学而优则仕”、“君臣父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云云。武训“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竭尽所能地培养出了一批封建社会的“小辩护士”。
由此可见,这种对封建社会如同隔靴搔痒一般的“反抗”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反动的。
虽然导演孙瑜为了迎合政治形势,强行的让“逢人便跪”的武训最后面对清王朝的赏赐而拒不下跪,并让担任画外音的女老师简单地批评了武训:“他亲手办了3个‘义学’,后来都给地主们抢过去了。
所以,单凭念书,也解放不了穷人。”但也仅浮于表面,电影中对武训所面临的旧社会存在的尖锐问题,处理得非常简单化、理想化,有的地方甚至选择了无视。将武训这种幼稚无用的“反抗”,赞为:“为了穷孩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和封建势力不屈服地、坚韧地斗争了一辈子。”给武训的楹联是:满腔革命情,一生劳动化。甚至号召民众,以武训为榜样,学习武训“刻苦耐劳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笑至极,武训跪地乞求上位者施舍的奴颜,谈何“不屈服”?自始至终都没有推翻现存秩序的想法,又谈何革命情?鼓动民众维护腐朽的上层建筑,又谈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武训传》的宣传倾向是暧昧不明的,它甚至对需要歌颂的对象是谁都没搞明白。导致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前后不兼容,夹带着小资产阶级的“私货”,使得断裂感严重。
结语
武训本人早已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各地的“武训”却如同雨后春笋。我们或许会为武训的艰辛所感动,会为许多致力于实现平民教育而奔走的人而感动,还会为许多扎根偏远山区,奉献一生的支教老师而感动。但感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为什么所谓的好社会居然还在要求源源不断的武训出现?甚至还鼓励人人都当武训,都甘为社会当一名苦行僧?
我们当代的武训自愿扎根边远学校已四十余年,所有的财产都用来帮扶学生,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感动吗?在“好”社会中,贫穷学生的教育需要靠同样不富裕的老师那点微薄的工资才能维持,偏偏还靠着这种“不倒翁”精神,当代武训坚持了几十年!试问她的苦修换来了什么呢?换来了最高的赞誉,每年高考季还要将其陪考过程报道一番,借机反复宣传其事迹。但是,她所帮助的学生或许能能用苦修的办法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从整体上看,这样的办法除了让大家更“卷”以外,能解决丝毫问题吗?
我们所期待的、货真价实的美好社会恰恰是完全不需要武训的社会,该体制下的民众也绝不是没手没脚,摇摇晃晃的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