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除了教师和学生(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以外,必定还有三大要素:教育方针(方向和目标)教育内容(教材)和教育的方法。
就文学教育而言,作家便是教师,读者即为学生。作品乃是教材,阅读就是方法。
文学教育的方针是什么呢?那就是“读圣贤之书,著天下文章”。明确了这个方针,讨论的主题就明确了。本篇的重点就是谈文学教育的方针。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文学教育理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论,荀子提出的文章应“合先王”、“顺礼义”的文章观和“美善相乐”的美学观,《诗大序》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观点,王充的“劝善惩恶”的观点,班固的“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的观点,曹丕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刘勰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及“光采玄圣,炳耀仁孝”的观点,姚思廉的“经礼乐而纬国家,通古今而述美恶”的观点,孔颖达的“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的观点,崔元翰的“以文事助王政”的观点,梁肃的“文章之道与政通”的观点,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观点,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及“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的观点,韩愈的“文以明道”的观点,柳宗元的“文者以明道”的观点,柳冕的“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的观点,周敦颐的“文所以载道”的观点,李觏的文章是“治物之器”的观点,曾巩的“文章得失系于治乱”的观点,朱熹的“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的观点,郝经的“文即道”的观点,一直到顾炎武的“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的观点 ……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学教育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诗言志,文载道”。
即便是进入到了今天,除开“志”与“道”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了之外,“诗言志,文载道”的文学教育的总方针依然是不变的。
进入到了21世纪以后,文学教育还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文学教育日益生活化了。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文学教育日渐走出了“知识分子”的圈子而向大众化转变:人人都是阅读者,人人都是评论者,人人都是创作者。文学教育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我这样说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呢?
请容我举例说明。弹幕、跟帖,我们该不会陌生吧?这就是“人人都是评论者”的例子。我们常说现在“写诗的比读诗的都多”,这其实这正说明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现象。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
我说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而决不是倒退。
你不能对这种现象而一概地斥之“网络涂鸦”、“网络喷子”,视自己为“主流”,视大众批评与创作为“旁枝末节”、“不入主流”、“档次低下”。
我们应当以极大的惊喜,欢迎这种现象的到来。应当尽一己之力促进这种现象的健康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帮助大众评论与创作提高水平和质量。
谁来帮助?
只要你自认为有能力,你就来帮助。
怎么帮助?
比如说实实在在普及一些文学评论的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文学创作的理论与方法。
说千道万,不如真抓实干。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假如只说不做,就难免有惺惺作态之嫌了。
笔者不揣浅陋,从下篇开始,将具体谈谈文学创作的一些实际的方法。如果我说的不好,不对,请你“照我脸烀”——当即跟帖喷我,反驳我,质问我,怎么都行。我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将竭尽全力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