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与文艺批判是同义语。“评”是评价,“判”是研判。两者或有不同的侧重点却没有质的分别。文艺批评其实就是文学鉴赏的过程。这是与阅读同步的。只要阅读就会有批评。最直接的批评就是能不能读下去,好看不好看。这属于浅层的文艺批评。浅层的文艺批评依赖于感觉,深层的文艺批评则更多地依赖于文艺理论。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依据文艺理论的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依据,然而真正深层的文艺批评并不能停留于理论的层面而要立足于作品的本身。不仅仅把理论作为一种尺度,而要作为一把手术刀,对作品进行解剖、分析。
现在我们的文艺批评似乎出现了一种套路,引用某某名人的语录来证明作品的价值,然后又以作品来为名人语录作注脚。这就陷入了死循环。其实名人的语录也未必都是“理论”,很多语录都只是名人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足以作为评判某一具体作品的尺度。
如何评论一篇(部)文艺作品呢?当然,我所知指的主要是汉字文学作品。
就文学而言,无论是批评还是创作,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典型。对于鉴赏来说,“典型”是一个名词,主要是指“艺术形象”。对于创作来说,它就是一个动词,主要指“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主要包括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
典型化主要是指作家创作时通过类型化和个性化的抽象,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提炼,对环境的典型化描写而塑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细节的典型化是作品真实性的基础,故事可以虚构,细节则要求真实。细节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就破坏了美学逻辑,读者就会觉得“假”。最后还要看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主要是一般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及口碑,即作品的受众面及其影响的倾向性。其他的还有作品的风格及结构等方面的评价,总之都是与感染力有关的。说到底还是一个受众面问题。读者口碑决定作品价值而不是“奖项”决定。奖项与口碑一致,则实至名归;奖项与口碑严重相悖,则徒有虚名,金樽自贬。你用“金杯”赐酒舐痈吮痔者,“金杯赐酒”自身也就一文不值了。
这些“道理”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有一个简便而有效的学习文学评论的方法,就是我在前篇说过的阅读鉴赏辞典的方法。阅读“鉴赏辞典”要比找名人名言更有效。就我本人而言,起码读过《先秦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新诗鉴赏辞典》《明清传奇鉴赏辞典》《古代小说鉴赏辞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20世纪外国中短篇小说精品鉴赏大辞典》等等10余种鉴赏辞典。关于作品的受众面则需要做一点实际的社会调查。也不是说非要正儿八经地做个问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随便问问,在特定人群中解剖一两只“麻雀”,大致情况就了然于胸了。
创作与鉴赏能力的切实提高才是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可我们大学文学教育实在是让人失望的,总是在一些“术语”和“概念”的陈词滥调上没完没了地兜圈子而完全不落实到学生的创作以及对具体作品批评上。老师讲一些空洞的理论,然后再用那些空洞的理论去考学生。学生实际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而只会夸夸其谈。这样的教育就是无效教育。
民族文艺的复兴,青年将是大有作为的。信息时代,再没有任何僵化的教学可以限制住青年了。只要我们的青年能够深入社会实践,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立足作品进行批评;围绕着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学习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强大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队伍就会成长起来,我们民族文艺复兴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