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南征北战》:新中国第一部战争史诗片

2023-07-02 11:49:17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吕丁一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提及“老三战”电影《南征北战》、《地雷战》和《地道战》,老一辈影迷无不津津乐道,尤其对于《南征北战》中“拉兄弟一把”“运输大队长”等不少流传至今的经典语录,更是记忆犹新。

  相比后两者偏向记录游击战的影片,《南征北战》更侧重反映运动战,它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在华东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人民军队正确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在场面编排、情节设置、主题烘托等方面可以说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红色经典。

  (一)

  《南征北战》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52年影片上映后,立即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热门电影。

  影片的前身是话剧《战线》,描写了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据记载,该战役的指挥员陈毅、粟裕都对剧本内容提出不少宝贵意见。比如陈毅将故事脉络延伸至从鲁南撤退开始到莱芜战役胜利,使剧情较前更为凝练具体;粟裕把原先炸掉弥河大桥的戏段调整为炸掉损失更小的弥河大坝,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不影响效果呈现等。

  不少观众对影片中的战斗场景历历在目:我军指战员与敌军部队从大山两侧同时抢占摩天岭主峰,战况胶着紧张、扣人心弦;我军步兵和骑兵乘胜追击,大批被俘敌人相向而行,敌方张军长手举白旗战战兢兢地从坦克里钻出来……重温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场景,不难发现剧组的“较真”劲头。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剧组参加了华东解放军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兵分三路进一步体验生活:演老区群众的去农村与老乡同吃住;演解放军的下连队当兵;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国民党军官。为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影片使用的道具大多是刚下战场的武器装备,剧组还特意组建特技烟火队来创造艺术氛围,同时保证拍摄安全。此外,剧组还遴选原参战部队的士兵当群众演员,所以无论战术动作、还是战场阵势,都几乎再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

  正如一名观影者评价道:“《南征北战》拍得好,好就好在真实,没有因为是反派就去丑化。”剧中敌方张军长的扮演者项堃拍戏伊始为突出角色的狂妄,表现过于刻意。后来为加强角色心理变化,他反复分析研究角色原型的相关材料,细心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才有了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二)

  一路拍摄,一路收获,一路感动。

  1952年春节刚过,导演组带领参演部队浩浩荡荡来到山东青州安营扎寨,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围观。大家看到解放军战士后,纷纷夹道欢迎,热情地鼓掌;而看到头戴钢盔、穿着皮靴、手持卡宾枪的一行人后,纷纷惊呼:“怎么还有国民党军队!”一名老太太拄着拐杖怒斥道:“这些兔崽子怎么又回来了……”导演组赶忙上前解释,众人才恍然大悟。

  笑话过后,却让导演组犯了难,因为片中演国民党军队的演员,是刚从朝鲜战场回国休整的志愿军部队,朴素的战士根本不愿意出演,直至一名营长教育开导“拍电影也是为了揭露国民党军队的罪行”之后,大家才逐渐放下思想包袱,主动配合演出。

  无独有偶,还有与真实历史和电影情节高度相似的,是老乡们的深情厚谊。

  为再现解放战争中民工踊跃支前的场面,摄制组邀请当地老乡来参演。由于老乡们散居在各个村落,导演一度担心他们不能按时到达拍摄地点。出人意料的是,开拍当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抬着担架,还有的扛着门板,就连战争年代穿的衣服、用的物品也都被带到了现场。拍摄时正值初夏,当老乡们听说要拍冬天的戏时,马上帮着剧组把摄影机取景框内出现的树叶都捋了个干净……在场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深深感动。

  志愿军、人民群众对人民电影的支持,一如他们对人民战争的支持。这一前所未有的电影创作模式,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片《南征北战》。在距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南征北战》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爱,成为几代人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

  (三)

  不少观众回想起影片的最后一幕都意犹未尽:“当敌人向我们全面进攻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暂时地放弃一些地方,大踏步地后退,那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大踏步的前进!”师长在战场上的宣告,喻示着南征北战的结束和胜利,也升华了南征北战的真谛和精髓。

  为了烘托中心思想,影片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生动体现出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在我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用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把镜头不断移到即将冲上来的敌军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一来二去,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便得以表现和对照。

  创作设计基于史实,又有所选择与创造。凤凰岭阻击战斗,镜头交替表现敌我两军同时从南北两侧上山,自然日光造成“阴阳割昏晓”的效果。同时,解放军士兵手握钢枪,枪口时时向前,国民党军士兵用肩扛的姿势,枪口常常朝后。战斗尚未打响,胜负已可预判。显然,主创们不仅仅追求再现历史的表象,而且充满创造性地寻找艺术的形式,呈现历史的本质。

  今天再看《南征北战》,不但不会感觉沧桑,还会被影片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气和大家风范的电影语言而震撼。

  重温红色经典,我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能感悟创作者用心绘就的蓝图。蓝图中有现实主义与现代美学的探索,有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气质的交织,最关键的是对历史内在逻辑的揭示。

  历史的力量来自人民,艺术的力量也来自人民,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才能汇聚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