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层次水平,不仅仅要看影片的“艺术性”,更要看价值观层面。毛泽东时代的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评价抗美援朝影片的“样本”。
第一层境界: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
《奇袭白虎团》的一开场就是中朝两国战士在《国际歌》的背景乐中携手出场,紧接着出场就是朝鲜的人民。
国际主义的色彩在《奇袭白虎团》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例如,第5场“宣誓出发”中的誓词:“我们坚决以实际行动保卫社会主义东方前哨!”
当然,国际主义在《奇袭白虎团》中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艺术的手段真实地展现了中朝两国无产阶级的休戚与共和血肉联系。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殊死较量的最前线战场,朝鲜在当时无疑就是社会主义的东方前哨!回顾历史,毫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败不仅决定了朝鲜人民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正如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写道的,抗美援朝战争首先是一场阶级革命战争,是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工农群众,联合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朝鲜人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性的阶级战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这样的觉悟能够成为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觉悟,当然离不开过去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过程中毛主席对人民军队的孜孜不倦的教导。
对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毛主席曾经解释说:“把国际主义跟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你如果不提‘保家卫国’,他也不赞成啊。他说,只为了朝鲜人,不为中国人还行啊?所以我说,是为了保家卫国嘛,就是你要保家,你要卫国,要到那个地方去保、那个地方去卫。”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抗美援朝志愿军面对的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国,毛主席更加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意群众路线和国际主义精神。
1951年1月19日,毛主席在给人民志愿军的指示中写道: “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的敌人奋斗到底。中国同志必须将朝鲜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情一样,教育指挥员战斗员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最后胜利就一定会得到。”
毛主席的指示迅速传达到各入朝参战部队,并得到认真地执行,从而加强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为打败美帝国主义奠定了政治基础。
《奇袭白虎团》恰恰就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领会,东方红的背景乐和毛主席的语录被巧妙地穿插在相应的情节。
严伟才在经典唱段《心潮翻腾似浪卷》中唱道: 心潮翻腾似浪卷,新仇旧恨满胸间。遥望着安平山阴云弥漫,阿妈妮英勇就义如在眼前。当年情景又重现,我的娘被美蒋杀害在崂山。两山迢迢隔大海,两家苦根紧相连。 党指引改天换地闹革命,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美李匪不甘死亡又来挑战,怎容它横行霸道屠杀人民,蹂躏好河山。同志们擦拳又摩掌,坚决要求把敌歼。我代表全排再请战,要把那最艰巨的重担挑在肩。
而《一年不见亲人面》的唱段直抒胸臆,展现了志愿军与朝鲜“阿妈妮”重于泰山的阶级情义:
志愿军的胜利离不开朝鲜人民的配合。《奇袭白虎团》中的侦察排副排长严伟才率领尖刀班,正是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金大勇和当地群众积极协助下,才成功化装成敌军,直插敌军心脏,策应主力部队捣毁“白虎团”团部,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为夺取金城战役的全线胜利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然而,有着国际主义思想境界高度的影片恐怕也只能产生于毛泽东时代。一则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主流阶级意识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二则美韩还是原来的美韩,中朝却已不再是原来的中朝,变化的不仅仅是相互关系,而且是各自自身……
所以并不意外的是,无论是在逆向民族主义的《金刚川》、还是在“屁股稍正”的《长津湖》中,我们没有看到朝鲜的人民,也没看到朝鲜的人民军,仿佛志愿军就是在异国他乡“孤军奋战”。如此,不知何以有说服力地解释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层境界: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这一点似乎不用过多强调,不过要强调一点,但是只有与国际主义原则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才是“进步的爱国主义”。如上所述,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在帮助朝鲜人民,它更是在维护新中国的和平环境,保护中国人民免受帝国主义的荼毒。
正如毛主席所说: 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反对的。日本共产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用一切方法使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战争归于失败,就是日本人民和德国人民的利益;失败的越彻底,就越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战争,不但是损害世界人民的,也是损害其本国人民的。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是被侵略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奇袭白虎团》处处展现了这样的爱国主义;而《奇袭白虎团》展示的集体主义也绝不同于今时今日很多人理解的“集体主义”:“宏大叙事+服从命令”。
在《奇袭白虎团》的第一场,有一段志愿军战士讨论为什么要同美帝国主义谈判的辩论:
紧接着就是严伟才的经典唱段《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一段其实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建立在高度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认同基础上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军队内部的政治民主化和军事民主化。
每一名志愿军战士都是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但又是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意识、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一颗螺丝钉都发挥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创造力。例如,给美帝以沉重打击的“零敲牛皮糖”战术法宝,就是志愿军战士首先发明出来,再经毛主席对志愿军所进行的这条持久阵地战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而在全军推广。
当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正如15军军长秦基伟,在总结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原因时也指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兵团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的胜利。1953年9月12日,毛主席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指出,“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这才是毛主席所缔造的人民军队身上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
这样的集体主义体现在《奇袭白虎团》的战斗场景中,就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志愿军战士之间,以及尖刀班与主力部队之间非常巧妙的战术配合。
再回过头来看2021年上映的电影《长津湖》,在爱国主义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它比近些年来抗美援朝题材的其他影视作品表现得要稍好。讲了“为什么要打仗”的问题——即保卫劳动人民刚刚得到的土地,但对于国际主义的回避,使得它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是模糊的。
至于集体主义通过战斗场景进行表现,电影《长津湖》也有,但不够理想。电影《长津湖》主要有两场战斗。前一场是第七穿插连在运送电台过程中同美军的遭遇战,笔者认为这场战斗拍摄的水平非常高,既有志愿军战士之间巧妙的战术配合,又有分队的战术配合。在没有相互情况传递的情况下,伍千里的信号塔爆破分队与雷公的电台运输分队非常默契打了一场勇敢的进攻战和一场精彩的阻击战。
然而,第二场长津湖战役前期的新兴里战斗就全“崩”掉了,这就要说到第三层境界。
第三层境界:民族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历史重要关头,当然离不开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奇袭白虎团》也没有回避牺牲,例如朝鲜阿妈妮宁死不出卖志愿军,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尖刀班在排雷时,共产党员牺牲在前……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他们的牺牲都是在高度的集体主义自觉下的“有效”牺牲,是以自己的个人牺牲完成整体的战术配合,是以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更大的胜利,这样的牺牲精神就是毛主席所赞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电影《长津湖》上映之前,笔者曾经对编剧兰晓龙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观影后的第一时间的确比较感动,但回味起来很多地方还是令笔者很不舒服,应该说是某些导演演“砸”了兰晓龙的剧本,毕竟,兰晓龙是真正懂得毛泽东思想和人民军队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真谛的。
长津湖战役打得的确很艰苦,离不开无数志愿军英烈的顽强战斗、勇敢牺牲,但绝不是靠“人海战术”。算上参战的南朝鲜的军队和美军航母编队以及美空军,战役双方的兵力其实都在十万之众,兵力相差并不悬殊,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反而相差极为悬殊。所以,志愿军的胜利固然离不开牺牲精神,更离不开集体主义优良传统的“巧胜”。
然而,新兴里战斗这一节完全体现不出上级有效的指挥、领导和志愿军各部之间的有效配合,除了密集冲锋、大批牺牲,就是连长伍千里孤胆进攻,指导员梅生开车去炸卡车,“战神”三营长在战士大批牺牲在机枪哨之后,只身一人神勇地同一群美军肉搏,完全是人海战术的冲锋和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孤胆英雄”。新兴里战斗到高潮部分戛然而止,很多伏笔没有交代,更没有后面针对美陆战一师的层层阻击战,当然,有人说还有续集。
与第一场战斗相比,第二场战斗除了吸引眼球,其实是缺乏灵魂的,笔者猜测这两场战斗应该是出自不同导演的手笔。
这样的英雄主义本质上仍旧是孤胆英雄式的英雄,是与革命英雄主义相对立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过,兰晓龙编剧的电视剧《冬与狮》即将登陆央视:
这让笔者有了几许期待,虽然因为导演在电视剧开拍时由康洪雷临时换成了高希希,极大地减弱了这样的期待。
而在电影《金刚川》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敌强我弱、装备差距悬殊的条件下的个人英雄主义只能是单方面地渲染英雄牺牲的悲情,以此博取敌人的“怜悯”;甚至还要刻意去渲染群众相对于英雄的冷漠、渺小与自私,以此来彰显英雄的“伟大”。
个人英雄主义正是市场社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和精英史观的体现。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来谈爱国主义,就很容易落入民族主义的窠臼,利己主义者将利他主义诠释成个体对整体的服从,以外部冲突来转移对内部冲突的关注。相比而言,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是基于人民大众高度的阶级自觉。
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再到民族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这背后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嬗变。《奇袭白虎团》无疑是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而今天的影视作品顶多能在第二层境界和第三层境界之间游移,更多的则是第三层境界甚至还要进一步拉低到的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是“乞怜卖惨”式的逆向民族主义。
【文/秦明,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