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石道人《嘻谈录》说——主人外出穿了双“叉花伴”的鞋子,底子一厚一薄,走在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很不得劲。这个主人感到很奇怪,“今日我的腿,因何一长一短?想是道路不平之故。”自己问自己,为什么我的腿变成一长一短了?是道路不平的原因吧。有个人看到他这个样,就告诉他,是他穿错了鞋子。主人这才知道是鞋子穿错了,急忙令仆人回家去取。可奇怪的是,仆人回家很长时间,却是空手而回。而是急切切地向主人禀告:“不必换了,家里的那两只,也是一厚一薄。”
西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说的是大官行为不端,其所属下官也就会为非作歹了。其语不知是由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而来,还是俗语由其语而来,无所考证,但其义却是一样的。无论是“上不正”还是“上梁不正”,都与“随主”的仆人有一比,说的都是“下随上”义。
主人听信仆人语,“不必换了,家里的那两只,也是一厚一薄”,那说他穿错鞋的人,恐是眼有毛病了。便自谓正确——看来,本就是路不平嘛。仆人与主人的思维,特别相似,何也?皆因仆惧主人而揣主心媚主日久,投其所好,且主人又好“吃”这一口。于是,主人范犹如“模具”成型,仆人自然而然也就随“型”了。难怪世人有曰:见仆如见主。然也!
“上不正,下参差(cēn cī)”,说的也正是这样,上官一边倡导什么,一边又反其道而行之,不能正己,怎能去“正”下官。即便口头严厉,下官真能听吗?即便真听,上官的“严厉”也是心虚的。上官是下官的“榜样”,既然上官难以正己,那下官也只好仿效“不正”了。做一天下官,就当一天上官的“好学生”,甚至过犹不及,能不危害世道吗?民迫愤而生乱则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但责任却不在民。
为主人为官吏,名虽异而理同;治家治世,域虽有大小上下,但收功皆于“正”。不能正己者,焉能正人。
而今反腐,无论“大腐”,还是“小腐”,为什们总是茬茬旺盛,割了东畦割西畦,砍了高坡砍涝洼,功绩显赫但腐流仍汹,且人民却成了维稳的对象,这到底怎么了,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2024年2月13日旧文重写)
【文/朱树松,红歌会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