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日)看了电影《万里归途》。
这部影片无疑是成功的,是相当成功的力作。
与张译的另一部影片《一秒钟》相比,《一秒钟》最大的败笔就是“做作”,完全是对某种“政治意图”的图解——在人性的名义下、用暗示、烘托、影射等电影文学语言来图解某种“政治意图”。演员夸张的表演有些“过”,因此看上去很假,让人很不舒服。我看过影片后立即写了一篇《电影<一秒钟>》的色彩》予以批评。
而《万里归途》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真实感。尤其是准确把握住了“人性”,是一部文艺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的好电影。我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予以赞美、致敬!
我在多篇文章中说过,我们的文学家把写人性挂在嘴上,可是很多人,包括某“文学大师”却连什么是人性的概念都没搞清楚。
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能属性与觉悟在利益面前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简言之就是不同的人在利益面前的形形色色的表现。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没有抽象的人性。
与人性相关的命题就是文学作品的“真”,即所谓“讲真话”。这个概念也被某些“大师”给弄混乱了。
对文学作品来说,真就是历史背景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以及人物性格发展符合美学逻辑的真实性。但凡在背景、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上的概念化创作都属于假。
《万里归途》在这三方面都完全实现了“真”。
首先,影片真实地反映出战乱的非理性、残酷性;细腻而真挚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群像。比如宗大伟(张译饰)与成朗(王俊凯饰),这两位“没有光环”的英雄集平凡与伟大于一身,更接近普通人,因此与观众具有相当的亲切感。
事实上,英雄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有完全自觉的英雄,即所谓“自带光环的英雄”;有在事业中成长的英雄,即所谓“凡人英雄”;还有特定情境下的英雄,即所谓“冲动式”的瞬间英雄,还有就是投机式英雄,即为了想成为英雄而强作某些“英雄行为”,实际上属于精致的自私自利者等等。我们不能以一种英雄去否定另外其他的英雄,更不能因为有“投机英雄”去否定英雄行为。
有些作家和演员从自己的心胸出发而否定“自觉英雄”的存在,其实这种英雄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说民国时期,有些富家子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去为穷人闹翻身。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为着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去奋斗的,比如彭湃等等。当然,在整个的英雄群体中,“自觉英雄”属于少数。大多数都是在“事业中成长的英雄”,即便是“成长的英雄”也有主动成长、被动成长、裹挟成为等不同成长类型。
《万里归途》主要是描写了一批“成长英雄”的群体形象,每个人又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由于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更贴近普通人,而他们在面对困难重重的归途路上所迸发出的勇气担当,更显真实;因此受众面更广、共鸣度更高。
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还很多,然而最大的成功就是“真实的人性刻画”,无论是使馆工作人员、普通的中国侨民还是当地的官员、叛军的头目。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却合情合理。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了一起,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最后还要提及的就是王菲演唱的主题曲《归途有风》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2022年10月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