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颂明:谈谈 “为了批评而批评”的问题

2023-07-21 16:21:3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颂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文艺的批评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在文艺界,确实存在着“为了批评而批评”和“为了鼓吹而鼓吹”的现象。

  莫言就是“为了鼓吹而鼓吹”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鼓吹者完全无视他关于文学灵感的“秋田犬激发论”等荒谬至极的言论,几乎出现了凡是莫言作品就必须鼓吹的现象。

  比如《鲸海红叶歌》,且不说内容,单单一个题目就是硬伤,还闭着眼睛吹。连“诗小说”都给整出来了。

  再比如《灵药》,无论从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是对美学的颠覆,对文学创作的亵渎。鼓吹者却能说成是“向鲁迅《药》致敬的小说”。

  “为了批评而批评”的例子也不罕见,比如我前两天我偶然看到了了“天赐的声音”中乐评人梁源对江苏泷和Gai周延合作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批评,我认为就有“为批评而批评”之嫌,于是写了《艺术的见仁见智》。

  文艺批评的双方往往会出现“互怼”的现象。有时候可能还会火药味很浓,甚至“结下梁子”。这样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想主要是一个“批评标准”的问题。

  标准不统一,自然就无法达成一致的认识。

  我们所说的批评的专业不专业,主要就是指艺术批评有没有统一的标准,什么是艺术批评的标准。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那就谈不上批评了。批评者以自己的主观为标准,信口开河;被批评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种批评有何意义呢?

  那么,什么艺术批评的标准呢?

  不同的文艺种类有不同的具体标准。

  然而作为文艺的整体,也有着共同的标准。

  单从艺术的角度说,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形象。通过形象表达某种主题(情绪)。主题的鲜明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感染力就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任何表现手法、技巧都是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丰富作品感染力服务的。

  形象与感染力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欠”就是缺火候,形象不够丰满,感染力不强;“过”就是形式大于形象,喧宾夺主。两者都削弱了主题。

  如果文艺批评能够本着“主题、形象与感染力关系”的原则恰如其分地给出批评,那就叫“专业”。批评者一语中的,被批评者知其所长短以及改进的方面,批评与被批评的双方的冲突就会减少。即便争执起来,旁观者也会看得很清楚。

  假如文艺批评失去了客观的标准,那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情绪化的口水仗。对文艺的创作与鉴赏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因此,加强美学建设及美学的修养,对于文艺界来说是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