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的方面讲,文学作品只有表现手法、语言和主题三个基本要素。
情节、结构、描写和叙述都属于表现手法。
文字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就具体的作家来说,也是作家风格,表现着作家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表达特点。
主题则是作家情感倾向、价值观、思维方式及洞察力的综合反映。
本文完全撇开表现手法、语言两个要素不谈,单从“主题”来谈谈文学作品价值。
什么叫作文学作品的主题呢?
简单地说就是文学作品对于生活的依存度所表现出的社会意义。
凡是基于生活真实的作品,无论歌颂赞扬还是针砭抨击,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所谓“批判”并不能片面理解为揭露和否定,而是解析,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过程。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每个作家的立场、情感、文化修养、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只要是基于生活的真实而不是自己胡编乱造,就都是有意义的作品。我们可以把此类作品冠以“醒世作品”。
基于生活真实的作品都有意义,但基于生活真实却并不等于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什么叫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呢?
把握住了决定着社会运动、人生发展的规律,可以由过去而悉知现在,由现在而推知未来。
决定事物变化的有常量,还有变量。在把握常量的前提下,知晓只要加入何种变量就会导致事物怎样的变化。这就叫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简言之,作品对社会和人性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就叫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这样说,依然显得抽象。且用文学作品的例子来说明。
《红楼梦》第四回中的“护官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财富和权力(官)高度结合,控制着社会。在封建社会你按这个规律生活,就游刃有余。
《百万英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钱)控制着包括权力在内的社会一切。在资本主义社会你按这个规律生活,就顺风顺水。
《百年孤独》揭示了殖民和独裁是造成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不消除殖民和独裁,灾难就永无尽头。
《阿Q正传》通过对阿Q奴性和野心淋漓尽致地刻画,揭示了这样一条社会规律:一旦革命成功而阿Q的奴性和野心不除,必然会自认为掌握了对他人的生杀予夺的权力,社会变革将必定会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似的轮回。
我们把揭示生活本质的作品称为传世作品。
本篇文章暂时就讨论到这里。颂明的重点是谈“歪曲生活的作品”,揭露莫言文学的本质,留待下一篇专论。
2024年1月5日星期五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