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一则视频,陈颖玫教授认为莫言酒国“吃人”叙事方式类似狂人日记。
这完全是生拉硬套式的“评论”。
实际上,鲁迅写的吃人与莫言在写吃人的叙事方式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毫无共同之处!
在往下分析以前,我再强调一下“美学逻辑”的问题。
所谓美学逻辑,就是小说中的叙事在小说特定的环境中同时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
鲁迅写的是一个“狂人”——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的“妄想”。这种妄想完全符合真实的精神病患者的思维方式!这就叫符合美学逻辑。
鲁迅关于“吃人”的细节,是狂人从一个女人打他儿子时的情境引发的联想:“‘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其场景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
从小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来看,《狂人日记》是表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符合当时社会的本质特征。
从小说的写作背景来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从主题上来说,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批判,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具有相当积极的时候意义。
从文学成就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再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任何立场的读者都非常清楚鲁迅笔下的“吃人”是象征意义的。
莫言的《酒国》呢?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中国酒国,是在虚构的标签下写实的叙事手法。写的是真实的“把小孩做成食品吃”的真实的吃人肉故事。这与莫言《灵药》以“虚构小说”为标签写实叙事的手法完全一样。小说展现的是完全“真实的环境”,而这个“真实的环境”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完全违背了美学逻辑!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主题先行的“政治影射小说”。
作品故事的历史背景:新中国的某个时期。
写作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时期。
主题:揭露新中国建立实际上是“官僚专制”的社会制度。
读者反应:任何立场的人都会理解为是在中国存在着真实的“吃人传统”而不是象征意义的“吃人”。《颁奖词》对此已经有明确表述。
莫言的写作目的还不够一目了然吗?
最后,提示读者,在分析一篇小说时,我们只要用上述“解剖分析法”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文学性了。
对语言特色,本文未加分析。读者可以自己体味。
2024年3月10日星期日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