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微小说《英雄大师》,很有意思。该小说全文如下:
热烈祝贺电视剧《上甘岭》今日隆重收官!我的中国戏剧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冯先端是剧组的助理导演。这次电视剧《上甘岭》拍得这么出神入化,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又编剧又导演,又当出品人又亲自作曲、制作道具,还冒着生命危险布炸点、做烟火……最后为了拍好段显峰冒着炮火冲向高地的镜头,他手握摄像机不幸牺牲在炸点中……向冯先端致以崇高的敬礼!
我想,电视剧《上甘岭》的编导看了这篇微小说后,也许心里会想:“这是在诋毁我们创作团队,电视剧工作者怎么可能又会编导又会摄像,还会作曲、制作道具和制作烟火效果呢?!”
如果该剧编导这样质问小说的作者,我想许多观众也会反问:电视剧《上甘岭》把段显峰塑造成上懂战略性战役(诺曼底战役),下精各级步兵战术,还熟知侦察兵(潜入敌营捕俘)、工程兵(坑道作业)、炮兵(炮兵观察员)、通信兵(摩尔斯电码)、军械(拆除未爆航弹)等军兵种专业技术战术,并且还能在敌人空炮火力严密封锁,我军连弹药、药品、食品和饮用水都无法送进坑道的情况下,多次往返于597.9高地阵地与20公里外的军指挥所和几公里外的炮兵阵地之间,自己却毫发未损,实在是令人无法相信!这样的“全能超人”,就是今天,不仅在解放军全军和全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找不出来。请问,这是不是在诋毁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英雄呢?
也许电视剧《上甘岭》的编导会辩解说:“文艺作品允许虚构,我们塑造段显峰这样一个人物,完全是为了歌颂志愿军英雄呀。”
我想,这篇微小说的作者也会这样回答:这篇微小说也是文艺作品,当然也应该允许虚构,而且我写这篇微小说的目的也是要歌颂电视剧《上甘岭》的创作团队呀!”
电视剧《上甘岭》的编导听了该小说作者的回答,也许会想:“这哪里是歌颂,这明明是在讽刺我们。”
那么,该剧编导有没有想过:对于电视剧《上甘岭》塑造段显峰这样一个人无所不能的“全能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特别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属又会怎样想呢?
对于电视剧《上甘岭》为什么要塑造段显峰这样一个人物,观察者网2024年10月26日发表的《汪海林:删去“弟兄”叫“同志”!这部剧终于做到了》一文透露了该剧编导的一些想法。该文作者汪海林是电视剧《上甘岭》编剧团队的策划人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这部剧,编剧团队是喜多瑞公司的王雁林、胡俊松、王刚,我参与了策划工作,”“我们的团队接手时,编剧何楚舞已经写了一部分内容,原本双喜是男一,这个人物成长的弧光比较清楚,因各种原因又做调整,黄轩那个角色的设定已经通过了立项审查,所以,需要将这个参谋合理化,我参与不深,知道的是曾经有个方案(我建议)是黄轩是地下党,原本是在国民党坦克部队做兵运的,后来可能调整过几次,目前这个人物设置,我觉得是可以的,也有些原型可参照,比如说黎原将军,是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的,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后来去抗大,抗美援朝时已是师长。还有吴效闵将军,也是知识分子投笔从戎,50年去越南担任军事顾问。”
“抗美援朝中,有很多我党培养的知识分子进入军队担任基层指挥员甚至高级指挥员,比如39军116师的师长汪洋。电视剧,当然不是纪录片,段显峰这个角色,是多个人物组合而成的,是刻意的,当然,刻意地塑造一个知识分子的战斗员指挥员形象,也是要给今天一个观照,我们的军队除了要有勇气和精神,还要有知识,对现代战争有研究,这其实也是时代的要求,我是理解这种设定的。”
“有些观众已经看出塑造这个人物的深意,他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象征人物,我们必将在这支红色军队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和现代战争理念,他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和象征意味。”
从汪海林在这篇文章中的叙述可以看出两点:首先,电视剧《上甘岭》塑造段显峰这个人物,其目的是要强调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军队除了要有勇气和精神,还要有知识,对现代战争有研究”。其次,在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部队甚至整个志愿军中,实际上是没有一个与段显峰相似的原型人物,“段显峰这个角色,是多个人物组合而成的,是刻意地塑造一个知识分子的战斗员指挥员形象”的。对此,我们提出四点疑问:
第一,当年的志愿军除了勇气和精神,究竟有没有现代战争的知识?
汪海林说“段显峰”是电视剧编导为了表现“我们的军队除了要有勇气和精神,还要有知识,对现代战争有研究”,“刻意地塑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战斗员指挥员形象”,言下之意,就是说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部队甚至整个志愿军中都没有“有知识,对现代战争有研究”的人。事实正是如此吗?非也。
我们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了解到: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部队,都经历过8年的抗日战争和3年的解放战争,具有及其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没有与美军在战场上交过手,但对现代战争知识的了解也并不是非常缺乏。例如,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特别是完全美械化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各级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基本上都经过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等正规军校的培训,不少高级军官还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学习过。解放军如果没有现代战争知识,能消灭800万国民党军从而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吗?
当然,志愿军在入朝作战初期,确实缺乏对付美军这样高度机械化的对手的经验,因而吃过一些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基层官兵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和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较低,对现代军兵种合同作战知识缺乏了解;二是由于过去没有和美军在战场上交过手,不了解美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法。
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独特的优长,除了官兵团结、作战勇敢等优势之外,在军事上主要是战术灵活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轻步兵,因此,入朝仅两次战役,就把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赶过了三八线,震惊了世界。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一仗锻炼一次、总结一次、提高一次,不仅熟悉了美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法,而且也不断丰富了广大官兵的现代战争知识。
由此可见,当年志愿军部队在入朝参战前,已经具有了较多的现代战争知识,并且随着战争的进程不断丰富了现代战争知识。
第二,现代战争的知识是不是只有在军校才能学到?
我觉得,电视剧《上甘岭》的编导之所以给段显峰加上“军政大学高才生”和“军事学院助教”的经历,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经过正规军校的培训,才能系统掌握现代战争的知识。如果他们真的这样认为,就不对了。
军人掌握现代战争知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进军事院校培训,二是在军事工作和战争实践中学习。这两个途径,进军事院校培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军事工作和战争实践中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进军事院校培训,学到的是书本知识,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形成不了实际的战斗力。没有经过军事院校培训的人,完全可以在军事工作和战争实践中学习掌握现代战争知识。也就是说,这两个途径,前一种途径固然重要的,但后一种途径才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毛主席才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经过正规院校培训,而在工作和斗争实践中成长为大师大家的人举不胜举。毛主席没有上过一天军事院校,却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军事家,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事例。
第三,志愿军究竟是靠个人智慧还是靠集体智慧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的?
对这个问题,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证明,积极发扬军事民主,集中群众智慧,是我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应该承认,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比较缺乏现代军兵种合同作战特别是对付美军这样高度机械化的对手的经验。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各级党委和指挥员十分重视开展军事民主,发挥广大官兵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克敌制胜的战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敌人和我们打机械化,我们和敌人打巧妙化。”“巧妙化”指的就是贯彻正确的军事指导原则和发挥广大群众的无穷智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民主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涌现了许多群策群力创新战法的事例。具体事例详见笔者文章《军事民主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附后)。
1953年9月,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深入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他说:“刚才大家讲到领导这个因素,我说领导是一个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群众想办法。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想出了各种打仗的办法。”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历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我军更加重视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发挥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反对只依靠少数专家而不尊重和发扬群众创造精神的做法;积极倡导集体英雄主义,坚决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因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世界各国军队都能做到的,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才能做到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项特有政治优势,也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第四,文艺作品和爱国主义教育要不要讲究“真实”?
电视剧《上甘岭》播出后,许多观众对剧中的一些违反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的情节提出批评,特别是对该剧推出“段显峰”这个无所不能的“全能超人”意见很大。
有的人为此辩解说:文艺作品可以虚构,不一定非要是真人真事。我认为,文艺作品可以虚构,但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的原则。
例如,在上甘岭战役中,12军的部队于11月1日换下了原先坚守597.9高地的15军134团8连,8连下阵地时只剩8人。可是在电视剧《上甘岭》中,该剧编导为了给段显峰“增光添彩”,让8连下阵地后没过几天,就又齐装满员地重返597.9高地,并且参加了11月11日12军反击537.7高地的战斗。从当年实际情况看,根本就没有这件事。从艺术真实的角度看,下阵地时只剩8人的8连绝无可能只用几天就能齐装满员完全恢复战斗力;秦基伟这样作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也肯定不会把下阵地时只剩8人的8连,没几天就又跨建制使用,派去支援战斗损失不大的12军。
我们在此严肃地指出:电视剧《上甘岭》是历史剧,而不是“戏说剧”,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的原则任意编造。电视剧具有娱乐和教育双重功能,但电视剧《上甘岭》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其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娱乐性必须服从政治性和思想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无须质疑,作为负有爱国主义教育重任的电视剧《上甘岭》必须贯彻这一根本要求,切实在“真”字上下功夫。因为任何违背基本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原则的情节,都会严重损害该剧的教育意义,更何况“段显峰”这样一个被称为该剧“灵魂人物”的角色。如果那些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缺乏了解的年轻人,今后一旦知道了上甘岭战役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像段显峰这样的“全能超人”,就是在今天不要说在解放军全军和全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找不出来,他们会不会有一种“受骗”的感觉呢?
我认为,电视剧《上甘岭》的编导对“段显峰”这一人物的塑造,反映出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精英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反映出他们根本不了解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懂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附:军事民主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在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项特有政治优势,也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广泛深入开展“三大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
早在1927年,毛主席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就宣布实行军内民主制度,规定官兵待遇平等,经济公开,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团以下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参加部队管理。
毛主席在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一文)中指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毛主席1929年亲自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坚决废除肉刑,禁止辱骂,让士兵有说话的权利,反对打击报复;克服极端民主化,保证民主生活的正常开展。
抗日战争时期,各部队运用整风的方法,通过召开民主会议,检查官兵关系,纠正军阀主义倾向,开展尊干爱兵运动,增进亲密友爱的情谊,加强内部团结,部队民主生活有了进一步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全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普遍采用民主的方法,实行阶级教育,整顿组织,检查工作,评议党员和干部;在作战时,发动群众讨论如何完成战斗任务等,都进一步浓厚了部队民主氛围。
1948年,毛主席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指示中,将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概括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实践证明,我军实行“三大民主”建立了新型官兵关系,实现了官兵一致,“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
军事民主是我军“三大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发动官兵积极参加作战训练等各项军事工作,战时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战术技术,开展战评活动,为完成作战任务献计献策。我军长期作战的实践证明,智慧来自群众,经验源自基层。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各级党委和指挥员十分重视开展军事民主,发挥广大官兵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克敌制胜的战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敌人和我们打机械化,我们和敌人打巧妙化。”“巧妙化”指的就是贯彻正确的军事指导原则和发挥广大群众的无穷智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民主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涌现了许多战法创新的事例。
例如,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没有任何空中掩护,只能夜间行车又不敢开灯,汽车损失很大。志愿军总结推广了防空哨的经验,不仅使汽车行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损失率由入朝第一年的40%,下降到第二年的6%,再到第三年的0.5%。在铁路运输中,为应对美军不分昼夜的轰炸,广大官兵创造出“单方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铃铛队”“水下桥”“爬行桥”等抢运、抢修的有效措施,建设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又如,在收复大、小和战斗中创新了兵力协同作战的方法。大、小和岛位于朝鲜铁山半岛正南约40华里的深海海域,是南朝鲜和美军重要的前哨阵地,担负着情报侦搜、特务派遣、空中指挥等多种任务。1951年11月30日,志愿军进行了以收复大、小和岛为主要任务的渡海登岛作战。战前,志愿军442团官兵,按照志愿军司令部“由近而远,逐岛作战”的作战指导方针,在进行严格紧张的临战训练的同时,广泛发扬军事民主,认真研究岛上敌情、地形、潮汐和战法,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渡海登岛作战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战斗发起后,442团各级渡海攻击部队,能及时起航,按时到位;空军、炮兵及时有力地支援,使这次渡海登岛作战的诸军兵种达到了密切配合,协同有序,从而使我军以较小的代价,全歼了岛上敌特武装,胜利地完成了预定任务。此次登岛作战,虽然战斗规模较小,却开创我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先河。
再如,志愿军空军群策群力,大胆革新空战战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多为“新手”,但群策群力,创造出“菱形”“楔形”等攻击队形,在与美军空中格斗中屡屡得胜。1952年7月后,美空军实施战术升级,以“饵机”为引诱,采取“口袋”战术对我实施围攻。志愿军空12师34团经过多次地面模拟和战术评估,最终决定采取“蛇形”队形:每个中队4架战机、呈楔形飞进,4个中队组成一个编队、形似弯曲的长虫,专挑敌人的“口袋底”集火猛攻,以高敌一筹的战术赢得空中格斗。
还如,建立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创新了阵地防御作战的方法。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实行由运动战向阵地战的战略转变,贯彻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防御战初期,志愿军有的防御分队在战斗中把单人的防炮洞(猫耳洞)挖成弯形,又连接成马蹄形,出现了坑道工事的雏形。志愿军领导机关及时发现并迅速推广了这一群众创造,从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构筑了长达1250公里的坑道工事,还有堑壕、交通壕6200多公里,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阵地防御体系。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实施反击作战和阵地进攻,可以尽量将攻击部队前出,既有利于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又能够减少自己的伤亡。坑道作战是我军的一项战场创造,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参战部队也积极发扬军事民主,发动群众献计献策,不断改进创新作战方法。例如,12军31师于11月1日接替15军部队担负坚守597.7高地和反击收复537.7高地的任务后,在总结15军前期战斗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采用了小兵群战术。这种战术将大编队分拆为多个小分队,从多方向对一个点位发动突击。战士们需要高度协作、密切配合,善于利用地形掩护,进行隐蔽机动。而临战时,他们能快速集结、分散,佯攻和正攻更是变化多端,让敌人猜不透战术打算。这种战术充分发挥了步兵的机动力,大大减少了部队伤亡。战后,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总结说:上甘岭战役,如用12军战术,至少可以少牺牲三千人。
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证明,积极发扬军事民主,集中群众智慧,是我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1953年9月,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深入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他说:“刚才大家讲到领导这个因素,我说领导是一个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群众想办法。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想出了各种打仗的办法。”
然而,电视剧《上甘岭》却违反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虚构出了“段先锋”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神人”,不能不说是该剧的一大败笔。不管该剧编导的主观意图如何,但该剧加在“段先锋”头上的“大学生”、“军事学院助教”等头衔,特别是他上懂战略性战役(诺曼底战役),下精各级步兵战术,还熟知侦察兵(捕俘)、工程兵(坑道作业)、炮兵(炮兵观察员)、军械(拆除未爆航弹)等军兵种专业技术战术,并且还能在敌人空炮火力严密封锁,我军连弹药、药品、食品和饮用水都无法送进坑道的情况下,多次往返于597.7高地阵地与几公里外的军指挥所和炮兵阵地之间,自己却毫发未损,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难道上甘岭战役缺了这样一个人就打不赢吗?难道电视剧《上甘岭》没有这样一个角色就无法表现志愿军官兵的智勇双全吗?这只能反映出在该剧编导心灵深处潜在的精英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反映出他们根本不懂得“三大民主”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项特有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文/阿华,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