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青年

李超群:​青年“去意识形态”现象思考及对策研究

2021-06-06 08:53:40  来源: 意识形态研究   作者:李超群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指导人们实践的一盏明灯。时刻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绝对权威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更关系着我国发展的未来和走向。如今,“去意识形态”问题在青年中呈现出愈来愈严重的发展态势,其中以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尤为突出,给青年的思想造成严重的混乱。青年的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同错误的思潮作斗争,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权。

  “去意识形态”在我国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危害最为突出。它以涂黑历史、篡改历史等方式荼毒着青少年的心灵,直接造成了人们意识形态的混乱和对原有的历史形态的错误判断。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当今时下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国近现代史的开端,是伴随西方入侵时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产生而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暂时性问题和挫折的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总会第一时间跳出来以放大历史现象的方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恶意攻击。在否定近现代史、党史、国史中它们充当了急先锋,此外,西方价值观念的鼓吹混淆了人们的视听,直接影响了青年们对正确史观的价值观甄别与判断。

  一、我国青年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命的未来承担者与组织者。正如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的亲切嘱托一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1]对青年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倾注了党的一代代领导人的心血与牵挂。青年人的教育情况,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观走向,关系到我国民族命运的前途与未来。加强对广大青年思政方面的教育是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牢牢稳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一个永恒主题,其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问题,关系到我国指导思想的代际传承问题。

  如今,我国青年的思政教育面临着几个方面的综合挑战,几方面的共同合力带来了我国目前思政教育的复杂局面。从宏观上来分析,主要是国际、国内和青年个人本身等几方面的共同作用因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不断涌入和冲击,以及伴随着迅速发展的以网络信息传播快速化、多元化、受众大众化及自媒体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大量涌现,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些宣称西方“普世价值”的观念在我国大行其道,迅速挤占了我国思想文化的阵地,其中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影响尤为巨大。西方资本主义在向世界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以自己的信仰尺度向世界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论,以期慢慢达到消除别国主流意识形态、瓦解别国思想阵地的目的,实现其慢慢弱化、同化别国并最终走向“颜色革命”的道路。这一带有极强政治目的并扮以伪善的面孔宣扬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卑鄙行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对我国国内而言,目前思政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力略显不足,但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已经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个别中学或高校仍然存在着忌谈马克思的现象,认为那是已经过时了的“陈腔滥调”,有些思政课甚至出现教学内容“挂羊头卖狗肉”等现象。对青年而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教情况,如果教风不正、价值观念跑偏、意识形态易主,那么学生的受教情况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地受这种教育方式的误引,其价值观和基本的历史辨别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部分青年人而言,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冲击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上的虚无。青年人由于心智和认知尚在成长之中,缺乏对事物真实状况及其内在实质的鉴别与甄别,极易被外化包装的观念和理念所诱导。在思想上,一部分青年更容易接受所谓的西方人性自由化思想,把追求绝对的自由作为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取向,以打破所谓的瓶瓶罐罐为名对社会及历史进行重新“认识”与“解读”,换回心灵一时的自我“存在”与“满足”。这种所谓的对社会和历史的“重新解读”就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与背离,是极其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青年是国家命运的承载者与肩负者。我国未来的宏伟蓝图需要青年去描绘,国家前途的建设大任需要青年去担当。面对日益严重的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入侵,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断渗透,我们必须牢牢站稳自己的脚跟,树立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尊重和重视我们的历史,牢牢捍卫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主动权、话语权。中华民族是一个由悠久历史写成的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近代以来外敌的入侵和多灾多难的民族命运,我们正是靠党的领导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不怕流血牺牲和浴血奋斗才换得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成果。如今,一部分青年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认同和认知出现严重的断层,对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图进行全盘否定,把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割裂,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辉煌灿烂的历史采取了漠视、诋毁、侮辱等方式进行淡化和抹杀。如果不正视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给历史以公正的评价,那将给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青年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要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开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作斗争。

  二、历史虚无主义是青年“去意识形态”现状的主要表征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把有幻化成无,以一种隐匿的、近乎看似合理的方式去遮掩、歪曲原有的现实。细化而分,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虚无和抹杀,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其通过否定历史主体,篡改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通过强调个体性叙事及对个案的展示或细节的分析来“研究”“演绎”整体历史,割裂历史本来的面目和原貌,对历史进行随意的粉刷和涂写,归根结底,其本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唯心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以毫不掩饰的虚假面目,以主观、片面、孤立的态度与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道路,进而宣扬和粉饰其任意解读的历史常识和历史现象。这种方法无论是以虚化实,亦或是以实化虚,得出的所谓结论都是不尊重历史最基本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2]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就是要割断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以一种简单的、片面的思维模式对历史进行肢解和解读,妄图抹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给历史以苛责。这种以子虚乌有、颠倒是非、主观臆断的方式对历史解读既没有任何的内在逻辑,也更谈不上科学的研究态度。这种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通过歪曲的事实任意诋毁与丑化党史、国史和党的领袖的卑劣行径,对青年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认知将造成很大程度的错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3]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最基本的历史现实,将历史发展完全建立在一个虚想的、假设的空间维度上,妄图以他们的社会意识创造一个社会存在。对青年而言,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就要置身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中,以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为研究前提,而不是苛责前人的种种“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4]党一百年来的光辉奋斗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妄图以歪曲党的历史、歪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党的领导以达到其奸佞邪恶目的的历史“新论者”们都是站不住脚的。

  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5]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历史的偶然结果,它是由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的人心所向所带来的历史必然。只有牢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基本现实,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才能透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认识事物本来的面貌,辨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脉络。如果背离了这一点,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淖中。

  “意识形态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话语权之争。”[6]历史虚无主义是从民族文化的虚无渗透到民族历史的虚无,从而导致对民族历史的全面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其妄图通过对历史进行一环环的否定,从而最终达到全面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们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否定形式,通过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历史成就,通过刻意或肆意地放大党在我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所犯的错误或失误或故意丑化党的一些领袖的卑劣做法来否定党的领导,其本质用心归根结底是用一种他们所认为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斗争来否定党的领导。“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准确地占有资料,必须严谨、客观地对待自己所运用的资料……历史虚无主义则不是这样,其‘研究’的出发点服务于其立场,或根本不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顾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创造,或只截取他们所需要的‘史料’,或断章取义,孤立解读。”[7]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一种情况的出现,那便是一旦出现与他们假设出来的历史相违背的发展道路、历史人物、思想观念,便会遭到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无端指责、攻击,甚至是谩骂。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8]在多数情况下,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正是通过一种隐秘的形式,如打着“学术研究”的伪面孔及幌子出现在史学研究的领域,以一种所谓的“新解历史”“重评历史”的极具历史迷惑性的形式来做历史翻案文章,设置历史理论陷阱。甚至在他们的历史观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极具“暴力血腥性”,认为中国应该通过改良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流血牺牲的暴力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进而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即宣扬所谓的“告别革命论”。这种不顾中国最基本历史事实、妄想通过虚无幻想的方式另外找寻一条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家们”必将遭到历史的嘲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那就是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揪住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党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死死不放,进行刻意放大和穷追猛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十多年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时刻把握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历史的发展具有前后相承的不可逆性,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发展历史不能被孤立地加以看待和指责。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目的就是要混淆视听、制造青年们的思想混乱。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多样,且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仅在网络媒体中,而且在影视剧作品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近年来,一些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媒体不断扩散和渗透,导致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依托互联网甚嚣尘上。”[9]此外,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污蔑党史,抹黑党的伟大领袖、歪解人民抗战史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它们把正的说成反的,把封建的、反人民的、卖国的加以包装,反而成了所谓的人民“救赎者”与“英雄”。“一些早已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在历史虚无主义那里却摇身一变成为英雄人物。”[10]众所周知,李鸿章屈膝求和、卖国求荣的累累罪行早已有历史定论,但有些人就是企图为封建史翻案,歪曲一些历史事实。在极个别影视剧中,如李鸿章被描述成民族屈辱史的替罪羊,甚至被描述成在签订某些条约时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而据理力争的民族“英雄”形象,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很明显,这种罔顾真理、颠三倒四的影视翻案手法从它一诞生就受到人民的不齿与唾弃。如果按他们这种历史思维“解构”模式,那么,李鸿章成了“民族英雄”,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显然就是“非法”的了,按如此悖论“推理”下去,那么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错上加错”。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历史“解构”模式,是严重颠倒黑白、罔顾最基本历史事实的。这种企图以否定历史前提进而否定整个历史发展史的行为可谓荒唐至极,是必定要遭到人民唾弃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最广泛的自信,更是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傲立世界舞台的理论表述。”[11]这种在历史文化领域中的虚无主义,对青年们的危害更加深远、更加巨大。它以更加隐秘和更加细微的方式,让人难以察觉地慢慢对青年进行洗脑与是非颠倒式地渗透,在青年们的认知上篡改与否定根本历史事实,对青年们的历史观、价值观认知取向产生致命的影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解读历史、缕清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青年思政教育中培育和践行青年正确历史观的根本遵循与守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做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结合,打破了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唯物、在历史观上唯心的“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实践的观点为出发点,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上帝造物及英雄史观的唯心史观错误倾向,重新以人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趋势和现状,找到了一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世界观、方法论。

  对史学严谨、求真的研究态度是党一以贯之的研究品格。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研究问题。习近平多次引述、分析、总结历史,以廓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对人们的危害。在2013年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随后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4]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4]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党对研究历史,对正确看待历史,对树立正确历史观的谆谆告诫与重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亡党亡国和“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背弃了自己的历史,背弃了最基本的认知,对自己的优秀历史加以污蔑、丑化、全盘否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阵地和崇高信仰,那么国家和民族将会出现颠覆性的灾难,人民的命运将会受到空前的洗劫。2015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5]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了党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青年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旦其思想被错误的思潮所占据,必将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苏东剧变的历史性错误是铁的教训,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我们更要时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大旗,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向错误思潮发起奋勇反击,真正维护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话语权和指导权。

  “所欲溢美者,曲为之辞;所欲攻伐者,罔顾事实。”历史虚无主义无论伪装得多么道貌岸然,都改变不了其唯心史观的实质,都改变不了其赤裸裸的政治目的和狼子野心。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的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的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我们更要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伪面孔,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生根繁殖的根基,根除错误思潮对青年心灵的腐毒与危害。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指导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青年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所系,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抓手与法宝,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重要基础。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青年树立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有利于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历史性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4]李章军.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人民日报,2011-09-0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伟光.纵论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卜宪群.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J].历史研究,2015(3):4-9.

  [8]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曾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60-62.

  [10]刘学敏,秦锐.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150-156.

  [11]戴佳朋,左健康,张成利.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133-138.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6-27(1).

  [1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5]徐隽.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