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呢?今天,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大讨论,需要一个新的“潘晓来信”。本公众号欢迎各位青年人向我们投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起讨论当代青年人的困境与出路。
投稿邮箱:xiaozhendushuhui@163.com
我是今年新毕业的本科生,现入职于老家——中部某三线城市的半导体厂,朝八晚八。其实报到前和我们毕业生说的是每周上两天到八点的晚班,分岗以后就宣布把原来的工时给“调整”了。
只是这样,作为技术员的工友(大多都是孩子们正在上小学的女工)还是挺羡慕我们这些一入职就能当工程师的大学生。我也解释过,其实我们中间,没一个专业对口的,他们还是觉得大学生就应该有潜力,所以应该给予发展空间(这不是反向承认,技术员就是该被吃干抹净么),我不是很喜欢听这话。人,不论任何岁数,更不论他在教育系统中取得的地位,都存在发展的可能性;但即使不发展,技术员的那种上六休一、朝八晚八,然后才有全勤奖的时制也是我不敢忍受的。
空闲的时间不仅要用来“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用来“浪费”“虚度”
做很多不知所谓的事情。我大学、高中、初中的同学,有点应试耐性的这会儿估计都在读研、考公吧;我没有,而直接去上班了,父母劝过几次我们家其实不差钱,应该在更能上升的地方多深造深造,但我去上班更多是出于一种对生存方式的选择:面对一个迫近的考试日期,你每一刻的浪费都是不该的、“无价值的”,虽然我可以偷偷或者大胆地虚度光阴,但是没有经济来源还是欠点底气的。
权啊利啊我也不上道,我觉得他们,嗯,不像“真东西”,没有实感。如果有什么使生活具有实感的事物,那便是“好奇”吧。我至少得知道那些不为上升空间所注目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那种普遍的生活。十几年来,学校告诉我们的是,要拿出十分、至少九分的意志力加入竞争,我不承认所有人都会按那一套来活:他们可能在认知上认为,竞争是对的,但是他们的身体、他们的潜意识、他们的“懒惰”都会反对他在这条窄路上专心致志——
——可这又将其引入另一道早已预备好了的坑,承认自己的失败,老实地承受上六休一、早八晚八,认同工程师是因为学历高所以、理应享有更好的待遇:一个月后我便得到了“何为‘教育的终点’”的答案,一切再生产服务于生产,而这也终究是量产。
无论女工还是大学生,都生活在某种可怕的匮乏中,即使休息日来了,也只有:吃、逛、买、睡,只有这几件事可干,然后假期又过去了。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培养一门兴趣爱好,更别说打理什么精神世界了(但是大学生们的领地意识比较好,我们对行政可以随便进门查卫生的规矩一直不满意)。这位女工说:“养家、干活,好像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在厂里就和以前在田里一样。要说无聊,也无聊,好像没有头。”“可能中间有点插曲算得有趣,但总体来看是这样。”我这么接,我想起之前坐飞机从夜空飞过一座座城镇,灯亮起来后都是差不多的,中国好像也是一个又一个工厂反复地在土地上Ctrl C + V,尽管许多人生活着就像一个人,但大家毕竟就这么活着。
母亲希望我马上找到一个本地的女朋友,她说这样她就“放心了”,她放不下的是什么心呢?用长辈们的眼光看这里离家近、伙食又好;可我是图这里加班少(一开始)、中午可以回宿舍躲一会儿,我猫在宿舍里的时候总是愉快的,哪怕我什么都没有做我也为时间如绞索松开而感到愉快;我可以把自我扩张到一个房间大小,就与外面的风啊雨啊很近;妈妈是觉得到我哪天都有可能像泥鳅一样飞走吧(组团养老√),要是有一个家就跑不掉了。“其他人可不会像你一样谈理想、谈‘什么都尝试一下’,他们从大学出来就要承担起家庭责任”——一位当领导的亲戚以倾佩的语气谈论他们,可为什么经过七十年奋斗我们还要步入这样窘迫的境地?我们如何才能“相忘于江湖”?
……是我们为了家庭而上班,还是为了我们上班而家庭?
我不知道使一代又一代人乐此不疲的,是因为传承还是乐趣。长辈们说生了的话你就不会孤独地等死,你会感觉你的生命有一部分留存了下来,我觉着有些恶心,我是否真的算从属于什么,而不是自无有乡来的过客,我承认有薪尽火传,但血脉并不会像火一样灼灼燃烧:只有信仰可以燃烧。
那些与我同龄的大学生,一旦他们感到孤独(作为现代人的孤独,而不是前现代人的孤单),他们便会在不经意间做出选择,像他们十几年来一样稳妥的选择——打游戏、看剧,消磨时间。只是我也不觉得这是稳妥,我总感觉这样生活的人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一次长假?一场狂欢?仿佛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日子只是暂时的,总有改变的一天。可是我想要的又是如何的改变?我是否能为那点改变,在现在做一点点准备?我是准备把把今天当成未来的千千万万天来过的,所以我总会分点时间写作、写代码,想办法把这些同龄人撮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