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希望

孙恒:让社会听到工人的声音

2011-10-20 10:26:42  来源: 云南信息报   作者:记者 张艳萍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人物介绍

孙恒 河南开封人,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新工人艺术团团长。

1998年,孙恒辞去音乐教师的工作,只身一人带着把破吉他到北京打工,做过搬运工、推销员、酒吧歌手等。1999年在全国各地流浪的孙恒开始为工友写歌、唱歌,之后回到北京在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

2002年,孙恒发起创办打工青年艺术团,奔赴工地、工厂、学校、社区为打工者做义务演出,同时开展权益宣传;2005年用艺术团第一张专辑唱片版税创办同心实验学校;2006年发起创办同心互惠公益商店;2008年发起创办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2009年发起创办同心创业培训中心。

 

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孙恒的歌唱出了工友们的心声。

一块空地,就是艺术团的舞台。

孙恒很忙,约采访时,他正带领艺术团的工友在成都演出。

辞掉铁饭碗的教师工作,变成拿着一把吉他闯北京的“北漂”一族,再与其他工友一起成立起打工艺术团,随之而来的免费电影院、互助图书馆、二手货超市、新工人剧场等为工友免费开放,为丰富工友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场所。

慢慢的,在位于北京东郊温榆河畔的皮村,有了一个附近工友喜欢去,习惯去的地方,“工友之家”。在这里,社会听到了工友的声音,工友也在这里,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家的感觉”。

10月22日,孙恒和他的工友将来到昆明,参加“千人徒步盘龙江”大型公益活动,同时还将以“唱谈”的方式,和他的工友一起到建筑工地、社区、校园参加义演,分享他们的故事。

在孙恒和他的工友到昆之前,先来听孙恒说说他和工友,和“工友之家”的故事。

放弃铁饭碗变“北漂”

1975年,孙恒出生在河南开封,父母是林场的工人。从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孙恒拥有了“铁饭碗”,成为开封第四中学的一名音乐教师。

可是,捧起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的孙恒,却不喜欢一切按照教学大纲施教的教学环境,上课时,他更喜欢带着一把吉他,从吉他声中感受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这样的孙恒,太过特别,特别得让他最后只能放弃铁饭碗,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1998年,孙恒辞去音乐教师的工作,只身一人带着一把破吉他,来到北京打工,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想出去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孙恒的选择理由。

工友故事触动自己

“北漂”生活并不顺利,或许一开始做出选择时,孙恒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到了北京后,孙恒做过搬运工、推销员、酒吧歌手等工作,“最苦的时候,10块钱要花一个星期”。

1999年3月,“在北京无法找到自己位置”的孙恒,继续背起吉他,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流浪生活,沿途靠卖唱和给人打短工为生。在全国各地流浪的时候,孙恒认识了很多工友,他们跟孙恒讲述了很多外出打工所经历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孙恒的触动很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也是在这段时间,孙恒深深感受到工友业余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工友的故事为素材,孙恒创作了一些反映工友生活及生存状态的歌曲。

随后,孙恒又回到北京,在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

想给工友一个“家”

2002年5月1日,希望通过歌声、音乐,发出工人的心声,为劳动者鼓舞加油,孙恒与其他几个爱好文艺的打工青年组建,成立了“打工青年艺术团”。

艺术团唱歌、说相声、演小品,全部内容围绕打工者真实生活展开。艺术团成立后,建筑工地、空地上就是他们的舞台,工地上的探照灯一开就是灯光,钢筋上绑上话筒就是音响,所有演出都不收费。虽然舞台简单,设备简陋,但演出内容却给了打工者自信和尊严,丰富了工友生活的同时,也让一批又一批的外来打工者从中找到共鸣。

艺术团在奔赴工地、工厂、学校、社会去为工友进行义务演出时,还同时开展权益宣传,让工友在权益受损时,懂得保护自己。

目前,该艺术团有文艺骨干10名,志愿者几十人,大家均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作和义务演出活动。艺术团已出版5张专辑唱片,演出累计超过500场次,直接观众超过20万人次。

“在这个城市,我们没有一个家”,孙恒说,看到亿万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市,但每个人都是孤立的面对城市生活,在城市没有社会支持体系,没有能够坐在一起话家常的对象,所以,希望在城市里为工友们成立一个家,建立一个支持体系,可以互相帮助。

念头萌生出来后,便有了“工友之家”的雏形。

倡导尊重和认可的“工友之家”

有了想法,接下来就要行动了。

工友想看书,没有图书资源,怎么办?孙恒找到大学社团和出版社,募捐图书,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提供的教室里,办起了互助图书馆。工友要看书,有地方去了。

工友想学电脑,想要掌握基本的电脑技术,没有电脑没人教,怎么办?孙恒找到一些公司,把公司淘汰的电脑募集起来,请志愿者做老师,教大家电脑知识。“一开始来的人少,大家都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情,后来电脑班期期爆满”。

2005年,打工艺术团受到媒体和社会关注,推出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后,卖出10多万张,演出队员和志愿者们用7.5万元的版税在皮村建起了同心实验学校。2006年,又发起创办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

就这样,依托学校的收入及其他资金支持,孙恒和同伴又在附近租下个院子,正式命名为“工友之家”,建起了包括免费电影院、图书馆、超市、新工人剧场在内,面向工友免费开放的“工友之家”。

“工友之家主要为打工者提供各类文化教育服务,帮助工人改善生计,面向社会公众倡导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认可”,孙恒如此定义工友之家的创办初衷。

“工友之家”的创立也没有想象中顺利,没有经费、没有场地、缺乏工作经验、很多人不能理解等都曾成为创立道路上的阻力。不过,凭着“不是为了炒作,而是为了解决我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困难”,大家挺过来了。孙恒介绍,目前工友之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申请基金会项目资金支持及自筹经费。

建博物馆工友积极捐物

2008年年初,随着“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年”等信息被媒体大肆宣传,孙恒觉得: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打工者群体流动的三十年,打工群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但却很少能听到工人的声音,很少能看到工人的贡献,工人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打工者对这个城市所作的贡献,对整个社会所作的贡献,被忽略了,我们要建立一个博物馆来记录当代劳动者的历史变迁,倡导劳动价值的尊重认可”。

于是,孙恒又萌生出建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想法。在先前租下的院子腾出几个房间,博物馆建起来了。

博物馆建成后,全国各地很多工友纷纷捐出自己的证件、厂牌、服装、书信、日记、工资条等曾记录下工友生活和生存环境的物品,放置在博物馆内。

展厅分为几个主题展区,包括打工三十年流动的历史,女工,留守儿童,民间社团以及工友摄影队的专题图片展。每一个展区都有全国各地工友捐赠的实物作为佐证。

如今,博物馆内的展品已有2000余件。其中,还有2002年收容制度还没取消时,孙恒本人的暂住证,“有一次,因为忘记带着它,我被罚款50元”。

工友文化需靠自己创造

“工友文化还需自己创造”孙恒认为,中国新工人群体正在形成,是中国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由于生活现状和工作环境所致,对于城里流行的“消费文化”,于工友群体而言,太过奢侈。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工友这个群体最容易感到孤独,这个群体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应该是属于自己创造的健康文化,比如,组建打工青年艺术团就是一种尝试,通过这样的艺术团,满足他们的业余生活和娱乐需要,鼓舞他们,让他们认同自身的价值。

10月22日,孙恒和他的工友将来到昆明,参与“千人徒步盘龙江”活动之余,也会到建筑工地、社区、校园开展义务演出。对于云南计划组建一支属于自己,拥有自身特色的“春城工友文艺队”计划,孙恒认为,需要率先找到发起人,再培养一支固定的文艺骨干,在社会各界给予相应支持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工友文艺队的发展和给予参与人员及其他工友希望和信心。

 

■链接

打工者自己写的歌 (节选)

《打工子弟之歌》: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

《打工、打工、最光荣!》:高楼大厦是我建,光明大道是我建;脏苦累活儿是我们来干,堂堂正正做人——凭力气来吃饭!

《打工号子》:我们热爱这生活,所以离开了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勤勤恳恳把活干;嘿呦嘿呦嘿呦!

《天下打工是一家》:打工的兄弟们手牵着手,打工的旅途中不再有烦忧;雨打风吹都不怕,天下打工兄弟姐妹们是一家!

新工人艺术团大声唱网站:www.dashengchang.org.cn

本版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
新工人艺术团www.dashengchang.org.cn
同心实验学校www.tongxinedu.org
同心互惠商店www.tongxinhuhui.org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www.dagongwenhua.org.cn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