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重视科学技术吗?
右翼精蝇们胡诌毛泽东不懂科学技术,也不重视科学技术,还说毛泽东时代科技落后。事实真是如此吗?
毛泽东不懂科技,无远见吗?
李锐在《毛泽东秘书手记》一书中说:“毛泽东基本上是斯大林类型的,但在建设新世界方面,在科学和技术上,还不及斯大林有远见。”对科学技术“无知”。
(引自李锐《毛泽东秘书手记》第74页)
毛泽东真是像李锐说的那样吗?否。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理性认知,及由此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
第一、毛泽东从中华民族的近百年的屈辱史的教训来看,科技“落后势必挨打。”1963年9月,毛泽东深刻地概括了鸦片战争以来105年时间,中华民族的沉痛历史教训:经济落后和科技落后势必挨打。他说:在这一段历史时期里,为什么“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为什么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战的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因之,他得出结论:“如果不在几十年内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地落后于帝国主义的状态,挨打是不可改避免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0页)
第二、毛泽东从我国的国情特点来看,“一穷二白”的国情特点,要求尽快发展经经济、发展科技。建国后,他对中国国情特点一直坚持这样的概括,这就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毛选》第5卷,第288页)
第三、毛泽东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来看,把“科学的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一项宏伟目标。毛泽东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其中就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毛泽东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1958年经他审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决议中,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上书,第268页)这里提出的“三化”,就有一个科学文化的现代化。1960年12月到1961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进一步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
第四、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方针。毛泽东总是强调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坚信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对于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要头脑清醒,不能心存幻想。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当然十分重要,但决不能拿原则去作交易。
1956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八大”政治报告的批语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这一点也要弄清楚。那种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赖外国的援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148页)
1964年12月,毛泽东在审批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难道这是做不到吗?“不,是做得到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41页)
第五、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看,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科学和技术。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51页)
第六、毛泽东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来看,把科学实验概括到人类的“三项基本实践”之一。毛泽东明确地把社会实践概括为三项基本实践,而科学实验则是“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一项。[>>>详细]
毛泽东与钱学森
毛泽东对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毛泽东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可以这么说,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是在毛泽东的密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重新认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深入理解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二、毛泽东制定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资源配置比较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和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管理体制。
三、毛泽东提出大力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和改造原有的科技知识分子思想,为新中国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尖端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详细]
毛泽东有着渊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有着渊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科学院编印的《科学简讯》、《化石》、《动物学杂志》,就是他经常阅读的刊物。据《化石》杂志编辑张锋同志回忆说,1975年夏天,毛主席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8月份的一天,毛泽东同志指示有关方面给他印大字本的《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
毛泽东同志对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关注和学习,他以超人的智慧对科学技术许多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思考。他曾经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同志讨论原子的内部结构问题。[>>>详细]
毛泽东的科技政策思想为新中国科技发展起到开创性奠基性作用
在毛泽东的思想遗产中,有关科学技术及其战略和政策方面的论述和思想,是不可遗忘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和重新认识,并加以继承和发展。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巨大成就,是同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为此起到开创性、奠基性的作用。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过程中,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特点、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做过许多理论分析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以此作为科学技术政策与战略思想的科学基础。[>>>详细]
毛泽东不重视科技,甚至不准别人研究吗?
李锐著文说:“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核时代、电子时代,以及宇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生产的发展,毛泽东既没看过,甚至不准别人研究。”
(引自李锐《毛泽东秘书手记》第74页)
在李锐笔下,毛泽东不重视科技,甚至不准别人研究科技,可事实完全不是那样。
毛泽东接见钱学森、陈永贵
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
北大原副校长梁柱《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一文是中说:
毛泽东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仅看到自然科学对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而且深刻认识自然科学和发展生产力的天然联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他还从技术基础的角度,考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他认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不是手工,而是机器。“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要灭亡。”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对实现革命目标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支持下,延安先后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和自然科学院,其宗旨是进行自然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推进生产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使自然科学为抗日战争服务。研究会还分设医学、农学、生物学、地质矿业、机械电机等分会;大学部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矿冶等系。这些措施不但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为抗日战争和尔后的新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科学技术事业。
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诞生刚一个月,毛泽东便亲自将中国科学院的印信颁给郭沫若院长。第二天,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在全国和海外华裔科技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这时起,党和毛泽东就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经济、国防和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把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建设。毛泽东强调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从这里可以看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详细]
毛泽东关怀中国的科技事业
早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年代,虽然毛泽东同志的主要精力是指挥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依然决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提倡自然科学”。经毛泽东同志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通过各种渠道与科技人才保持密切联系,保护科技人才的安全,为新中国科技事业预作准备。
1949年9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建议。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毛泽东同志的支持。同年10月31日,毛泽东同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亲自颁发中国科学院铜质印信。
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新中国科技事业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热切盼望报效祖国的科技人才,一大批新型科技机构迅速建立,长期滞留海外的科技人才争相归航。
毛泽东同志是新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领导者,也是新中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决策者。
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组织制定我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标志性重大事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集中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中国五十七项重大科技任务,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基本方针、战略步骤、实施重点,根据世界科技的最新态势,决定将无线电、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为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科技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引导中国科技事业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
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为打破美国苏联的核垄断,开拓独立自主的前进道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作出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会议请科学家“上课”。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集中精兵强将打响“两弹一星”研制的特殊战斗。当第一颗人造卫星把优美的《东方红》旋律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时,许多中华儿女为之热泪盈眶。
毛泽东同志曾经两次亲临中国科学院视察。第一次是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兴致勃勃地参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当场指示天文台要造更大的望远镜,要让天文仪器为人民服务。第二次是1958年10月,毛泽东同志来到中关村参观中国科学院举办的科学成果展览会,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琳琅满目的科研成果,并与科技人员谈笑风生。毛泽东同志用各种方式关心中国科学院。195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亲自邀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高教部部长杨秀峰谈话,就两个单位之间如何协调人员问题做工作。[>>>详细]
五件大事印证“科学的春天”始于1949年
李锐摆出一种“科学家”的样子,诬谓毛泽东看不到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已经进到了“核时代、电子时代,以及宇航的时代”,而“毛泽东自己不研究,也不让别人学习。”
事实胜于雄辩。这里只是略举五件大事,以揭穿李锐的历史谎言。
第一件,国家对对科学技术的财政投入。
国家对科学技术是否真正重视,不在于口号响得如何响亮,而在于实际行动。至关重要的,是要看国家在科技事业的发展方面是不是舍得投入,实际财政投入所占比例的大小。
共和国的前后三十年,国家在发展科技事业的实际财政投入,不容分说地证明了,毛泽东时代确实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建国后,毛泽东时代科技投入所占比例是相当多高的。它不仅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年份与西方经济黄金时期相比都不逊色,而且大大高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年。在80年代,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所占比例,只是毛泽东时代的一半。
第二件,“两弹一星”研制和发射成功
李锐胡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原子能、航天的时代,而毛泽东却自己不研究,也不许别人研究。一派胡言。
其实,五十五年前,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进入“钻原子能的时代”。这就是他1955年3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的。
1960年2月,我国第一枚T—7M型探空火箭首发成功。同年9月,我国T—7型气象火箭试发成功。196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高度达70公里的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1966年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国土上首次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西部上空大气层试爆获得成功。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开始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论证设计工作。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重量达173公斤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云霄。与世界相比,苏联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之后,美、法、日相继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地球卫星,重量达173公斤,超过苏、美、法、日四国卫星的总和。在研制速度上,从成功爆炸原子弹,到成功发射人造地地卫星,美国花12年,苏联花了8年,而我国仅仅用了五年半时间。
第三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世界科技的重大成就。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里,毛泽东时代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早在1952年2月,上海市科工制造厂工程师翁纪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国产计算机。它既不同于欧美式,又不同于日式:增添了新的功能,重量轻了将近一半,携带、使用感到方便,价格只是外国的四分之一。1959年9月14日,我国第一架电子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这架电子数字计算机每秒钟运算突破一万次,能精确地算出极复杂的计算问题。1973年8月26日,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和燃化部有关单位共同设计试制成的。1975年4月8日,北京无线电一厂的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jHMj-200型混合模拟电子计算机。1976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一台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第四件,大飞机“运十”的研制。
大飞机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和标志。我国大飞机“运十”的研制成功,粉碎了李锐攻击毛泽东不重视科技的无耻谰言。
谁能想象得到,我国的大型喷气客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立项并开始研制的。它的上马比之于欧洲“空中客车”,仅仅晚了两年!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从它在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先导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与自动控制、武器等最前沿技术之大成,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国防实力的象征。
第五件,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毛泽东历来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吃饭乃第一件大事。纵观建国后六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能够称得上“世界级”尖端创造发明、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自然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够了!上述铁一般的事实,不容分辩地证明毛泽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春天”始于1949年![>>>详细]
毛泽东时代中国科技发展十分落后吗?
腾讯今日话题历史版第109期《毛泽东时代中国科技发展很快么?》,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科技水平很差:50-60年代,由于苛求科技界“大跃进”式发展,中国科技发展严重衰退;“文革”动乱十年,我国科技发展几近停滞乃至倒退。造成这种落后状况的原因则是:政治挂帅、科研投入少、领导层对知识和权威的藐视。[>>>详细]
毛泽东时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
与腾讯网的观点恰恰相反的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科技为什么发展那么快?》一文,则展示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面貌,而那时候中国的科技领域出现了那么多重大突破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前三十年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科技事业的结果。毛泽东思想强调思想领先、政治挂帅、群众路线,在发挥正确的领导作用的前提下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了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集中决策分工实施的体制又能有效的促进了科技项目的迅速实施,各级领导、各部门科技工作者、各地工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全国一盘棋,才能集中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所以才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了一套不依赖外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和科技体系,实现了像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科技强国的理想和夙愿,同时极大的鼓舞和锻炼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为后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中坚力量。我国的航天工业和军事工业在后来能有重大的成就,就是延续了老一代人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科技工作的作风和精神,才有现在所谓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该文还称:近三十年来,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重新泛滥,否定毛泽东思想,提倡个人利益,鼓励物质刺激,使得党和人民的政治觉悟普遍降低,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被为人民币服务的信仰所取代,同时引入承包私有、自由竞争的管理体制,使得科技领域人心大乱,追名逐利,为了个人利益向国家骗资金、骗项目,出卖国家科技情报,离开国家科研院所,出国或去外企推动外国科技进步,这些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要想改变中国科技落后、沦为西方科技附庸的被动局面,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教育科技工作者,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反抗西方科技霸权,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自觉抵御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推动中国科技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首次合成合成牛胰岛素的我国科学家
1953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无缝钢管是航天、地质、石油、机械等工业行业必须的基础材料,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第一架飞机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长春一汽”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于1953年7月15日。该厂的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出产于1958年9月28日。
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研制成功。这台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由天津无线电厂生产,被命名为“北京牌”电视机。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诞生于天津无线电厂。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交付使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为1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两项成就标志着我国跨进原子能时代。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喷气式客机“运十”,1970年开始研发,1980年首飞,填补了我国在大飞机领域的空白,极大了提高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让世界同行高度关注。后因美国麦道公司进军中国民用航空领域,受国家“引进技术”政策的影响,加上时任民航总局局长沈图接受外资贿赂做出错误决策,“运十”被迫下马,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详细]
毛泽东发展国防科技思想指引中国航天事业走向世界
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宣传部的胡增军、侯力军两位同志撰文,谈毛泽东发展国防科技思想对中国航天事业巨大的指导作用。该文称:
在毛泽东发展国防科技思想指引下,多年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完成了突破尖端的历史任务,掌握了有效的核自卫能力,发展了新型常规武器装备,并在航天等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大振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一、自力更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二、军民兼容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道路
三、占一席之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纵观中国航天事业30多年的光辉历程,在毛泽东国防科技思想指引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闪耀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展国防科技思想的光辉,凝聚着国防科技战线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结晶。[>>>详细]